首页 -> 2008年第6期

论中职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作者:容从红




  [摘 要]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推动力,兴趣的形成依赖于学习兴趣的培养。面对素质相对较低,学习缺乏主动性,根本谈不上对数学有兴趣的中职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我们中职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就培养学生兴趣方面作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中职 学生 数学 学习 兴趣
  
  如今的中职学生素质呈下降趋势,少有学习的主动性。确实,一部分中职学生是由于进普高无门,抱着“混文凭”或“只为学技术,不想学文化课”的思想到学校的,对文化课普遍抱有厌学情绪。在学生的心目中,数学课枯燥乏味,既没有语文课的神采飞扬,又没有英语课的浪漫之旅,更没有专业课的实践成就感,只有没完没了的概念公式和推理证明,而且它又需要那么严谨、精确。总之,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字“烦”,从而出现课堂上睡大觉,布置的作业丢在一边不做,或是几个同学的作业同一个版本的抄袭情况,教学难以开展,效果越来越差。该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下面就谈谈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师生情感化学生,启迪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缺一不可的。师生关系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相互联系的,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爱屋及乌”,学生喜欢一位老师,也就喜欢这位老师上的课;喜爱的老师一走进课堂,学生的兴趣便油然而生,课堂气氛就会积极反馈:学生探求知识的心情,对教师崇敬的神态,安静的秩序,必然给教师带来情趣盎然的讲解。这样的课堂教学深深吸引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越来越高。反之学生害怕、讨厌一位老师,也就害怕、讨厌这位教师所上的课。师生之间就会产生消极反馈:当这位教师一走进课堂,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蒙上一层阴影,兴趣也就一落千丈,教学效果注定是差的。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学习知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既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更应是朋友关系。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气氛一定是融洽的,情境必然是良好的。教师的人文关怀特别是对那些数学潜力生,效果更为明显,因为他们的学习心理往往比较脆弱,在学习上需要老师更多的关怀。教师对待他们更应有耐心,要用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方式感化他们,他们一定会心存感激,用刻苦的学习,不断进步的成绩回报培养他们的教师。
  
  (二)数学美陶冶学生,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数学家徐利治教授说:“作为科学语言的数学,具有一般语言文学与艺术所共有的美的特点,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数学命题和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还有数学中的奇异性等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数学教师应在教学中首先感受并体会到这种数学美,并通过教学用这种感受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数学,总认为它枯燥、抽象,从而影响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激发他们对学习数学的乐趣,是一个数学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并为之努力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给他们讲数学美,注意挖掘并体现数学美的特征,诱发学生内心的美感,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结合有关内容,我注意了用美学的观点进行教学,如在讲函数极值的时候,举了自然界中几个体现极值原理的例子:蜜蜂做的蜂房是自然的对称形成,其表面积最大,而且用料最少;冬天猫睡觉时总把身体抱成一个球形,因为球形使身体的表面积最小,从而散发的热量也最少。讲成比例线段时,我特向学生介绍了黄金分割,举了自然界中体现黄金分割的例子:美神维纳斯被世人所公认,她身材的上下两部分之比恰恰是黄金分割比;独唱演员演出时,只有站在舞台前缘的黄金分割点时,才会有最佳的视觉和演出效果。应用黄金分割原理,人们在广泛推广和使用“0.618优选法”;应用极值原理,“蜂房”式建筑被设计和建造出来了,古埃及的金字塔和现代的奥运场馆——“鸟巢”,都充分展示了数学美的无穷魅力。一位已经考入大学的学生来信说:“老师,您课堂上经常给我们讲数学美,通过入大学后的进一步学习,我越来越深刻地领略到数学美的真正含义,这种感觉是奇异、微妙的,是可以神会而难以言传的。数学,对我来说是那样的富有魅力,我一定会加倍努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可以想象,象他这样从内心深处感到数学美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定是很高的。
  
  (三)数学故事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整个数学过程的核心,我认为既要提高课堂效率,又要从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只要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孕育愿望,滋生动力,提高效率。我在教学中力求用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富有魅力的悬念——故事,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对章节内容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生热情。比如,讲解《极限》一章时,先讲了墨子的名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事不竭;上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我先讲了德国数学家高斯的故事以及他十岁时做过的一道著名题目:1+2+3+4+…+100,老师把问题讲完不久,高斯就在他的小石板上端端正正的写下答案:5050,而其他孩子算到头昏脑涨,还是算不出来,最后只有高斯的答案是正确无误的。同学们听了以后都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等比数列求和”的教学中,我是以“阿凡提智斗高利贷者”这个故事来设置悬疑的。阿凡提向高利贷者连续15天借金币,第一天借1个金币,以后每天都是前一天的2倍,他每天得还高贷者1000个金币。高利贷者本以为这样一定会大捞一把的,想不到自己最后破产了。”为什么?学生们面面相觑,强烈的求知欲写在脸上。在讲数学归纳法时,先讲了一则故事:一个袋中装有带颜色的玻璃球,如果你摸出来的一个是红色的,摸出来的第二个还是红色的,摸出来的第三个还是红色的,……能否就下结论说:袋中所有的玻璃球都是红色的呢?——不可。如果再加上一个保证:摸出某一个是红色的,接着摸出的一定都是红色的。这样能否下结论说:袋子中所有玻璃球都是红色的呢?——其道理何在?待我们学习了数学归纳法后就会明白。这样一个故事给学生设下一个悬念,能使学生产生强烈兴趣,激发求知欲,教学效果好。
  
  (四)成功之喜快乐学生,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
  
  成功和愉快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学生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梯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特别是中职学生心理脆弱,自卑感强,数学基础知识薄弱,更加需要教师的关怀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在一个鱼缸中,用一块玻璃将梭鱼与小鱼分开,饥饿的梭鱼看到小鱼后,拼命的撞击玻璃,但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败,使它丧失了吃小鱼的希望和信心。久而久之,将玻璃取出,小鱼从梭鱼身边不断游过,梭鱼却不再去捕食它们了,最后竟饿死在有丰富食物的鱼缸中。这充分说明:虽然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为学生准备十分丰富的教学内容,但如果学生经过努力,始终达不成目标,就会丧失了学习兴趣。所以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选择或设计一些学生能够回答的问题,能够表述的概念,能够解决的例题、习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亲自实践。让他们从学到会,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现代理论倡导的“快乐教学”,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努力之母,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自觉性,更没有智慧与灵感。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应该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