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如何提高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作者:黄明久




  [摘 要]提高大学生阅读能力在语言教学中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基于教学实践的提高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几种有效途径,旨在改革英语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转变阅读观念、克服不良阅读习惯。
  [关键词]阅读观念 教学方式
  
  阅读是语言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提高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一直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和正确系统的方法与训练。本文是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尝试与体会。
  
  (一)帮助学生转变阅读观念
  
  有不少同学认为阅读,是以作者为中心的读者单向的被动的信息接受过程。实际上阅读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而不是单纯消极被动的接受信息的过程。格雷利特曾指出,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断地对所读材料的内容、功能进行假设,并不断地证实或修正自己的假设,作出进一步预测,发现和注意有关细节,对新摄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评价。要达到这一目的,读者与作者必须是在进行相互交流,读者不只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通过运用其过去的经验以及学过的词汇、语法、语音等语言知识,再经过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思考和反思来创造意义。因此,阅读真正意义上是一种创造,是一种高级的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师应把这种阅读观念输入到学生的大脑中,让学生明白在阅读过程中,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消息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阅读不再是简单枯燥的语言知识练习活动,而是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观点的创造活动。在经过一两次课堂阅读讨论活动后,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慢慢地激发起来。例如,我们让学生们看下面一段英语:
  This is just to say
  I have eaten
  the plums
  that were in the icebox
  and which
  you were probably
  saving
  for breakfast
  Forgive me
  they were delicious
  so sweet and
  so cold
  Wilian Carlos Willians
  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后思考:这是一首诗,还是一个便条或是一封信。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也许会得出不同结论,但没有谁是谁非。再例如在学生读完美国现代派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后,让学生谈谈对这篇小说的感想以检查他们的阅读效果。甲可能说:“人也许会被毁灭,但永远不会被打败。”学生乙可能说:“《老人与海》是一首人类精神的颂歌。”学生丙可能说:“这个故事说明了无论你多么强壮,最终你将一无所有。”学生丁可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资本主义社会是残酷的,无论你多大年纪都要为生计奔波。”他们的评论来源于不同的角度,是他们将各自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与作者的作品相结合而产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所以教师在设计阅读理解练习时,除了有关语言知识的练习外,还应设计一些理解、鉴赏题。这些题设计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但能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思维,去参与作者的创造活动,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从而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如前所述,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过程就是创造性的高级心理语言活动过程,学生的阅读过程无人代替。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传统教学方式也应该改变。
  在阅读前最好能组织一些以提高背景知识为主的课堂活动,因为读者对读物的背景知识知道得越多,理解的程度就越深。阅读上的问题很多不在于语言知识本身,而在于读者所具有的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和西方文化的了解对于英语语言水平较差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学生借助于背景知识可以大大提高阅读速度和效果,避免学生养成逐字逐句阅读且断断续续的坏习惯。提供背景知识最简单的办法是直接向学生介绍有关课文的标题、作者或文章中有关的背景知识。要注意介绍得当,介绍的时间过长会使学生觉得单调乏味;介绍离了题会越扯越远,起不到任何效果。介绍要简明扼要,既能激起学生兴趣,又能紧扣主题。请看这两个例子:
  ①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ings to breathe.
  ②“Your chichen!”he cried, looking at Tom with contempt.
  以上两句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既没有生词,也不难看出其语法结构。但要正确快速理解其含义就可能有问题了。理解第一句句义的关键在于必须了解《圣经》中有关上帝造人的神话:《圣经》中说,人是由上帝用泥土造成的。当上帝将生命之气吹进泥土时,泥土便有了生命,也就创造出了人。第2句关键在于英语中的“chicken”常意味着“懦夫”“胆小鬼”,这与汉语中“胆小如鼠”是不一致的。
  学生的背景知识一旦被启动和建立起来,就会以满腔热情投入到阅读中去,使略读(skimming)技巧训练成为可能,这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可以组织许多以训练学生阅读技巧为目的的活动,一开始就应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到课文总体内容上,训练略读技巧,抓住文章大意,紧接着进行反馈。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不得不放弃逐字逐句阅读的习惯,进行快速阅读。对课文中一些较为明显的具体信息,可设计成小问题或选择题让学生练习寻读﹙scanning﹚技巧。略读和寻读技巧的训练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从而他们有能力利用上下文、词汇知识、因果关系、注释等手段进行猜测词义技巧训练。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不怕出错。当然所选的词一定要适合学生水平,使他们有能力猜出,对于学生根本猜不出的词要进行讲解。过了词汇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全面的仔细阅读(reading for thorough understanding)。在读的过程中不要过多干扰学生,只把个别难句提出进行讲解,切忌逐句解释。细读之后,组织评论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技巧训练,这是阅读的最高级形式。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自由评论文章的观点或文笔的优劣。
  阅读完课文,进一步巩固复习阅读内容,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读后活动,将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融为一体。例如让学生听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因为他们已有大量的背景知识,所以较容易听懂;或读完一篇小说或话剧,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人物形象;或要求学生写篇读后感或评论性文章。总之教学方式转变之目的就是要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最终实现从阅读到交际的跨越。
  
  (三)帮助学生克服不阅读的习惯
  
  教学时间表明:学生的一些不良阅读习惯,如逐字阅读,过多地查阅词典等,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阅读速度和效果。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了某种程度上也必须从帮助学生克服不良阅读习惯入手。
  1.逐字阅读。有些学生习惯于逐字阅读(word to word reading),而不习惯于按照句子的意群(sense group)来阅读。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句中的每一个单词,这样每个句子所给予的注视(fixation)次数势必过多。结果他们读完一篇文章后,似乎理解了句中的每个单词,但却不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让他们做阅读理解仍感到无处下手。正如万达·米勒在《读得更快理解得更好》一书中说:“因为他们拼命的看树,却看不见森林。”这就是说学生太注意细节,就会失去对文章内容的总的理解。这样一来,读者花的时间倒不少,阅读效果却不一定好。如果读者在阅读中注意意群,对每一个意群只给予一次注视,便可节省大量时间,阅读效果也会更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