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作者:康秋林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高职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与高职生的就业需要还不相适应,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不相适应,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与高职教育的发展还不适应,资金投入不足,高职教育缺乏特色,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统一的规范,高职生的职业定位出现偏差。
  [关键词]求职需要 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资金投入 缺乏特色 心理偏差
  
  (一)从高职大学生就业的思想状况看,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与高职大学生就业需要还不相适应
  
  笔者对部分高职院校高职大学生择业的思想动态进行了问卷和走访调查。在“理想的择业目标是什么”的回答中,46%的同学选择了自主择业,表明高职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明显增强。在择业的最终目的上,追求事业的发展仍然是主流;75%的同学在求职过程中更注重能否成就自己的事业,发挥自己的特长,但也有24%的同学在择业过程中更看重待遇、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在调查中有74%的同学认为在求职过程中,应主动参与竞争,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意识,但也有26%的学生存在等待学校推荐或希望自己的父母亲友为自己联系工作等依赖思想。由于不少用人单位在人才需求上“高消费”,只要普通本科以上的学历,不管能力、不讲究实际岗位的要求,给高职毕业生求职造成了困难。67%的高职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示有过失落感。在对社会需求状况的调查中有27%的同学对社会现状缺乏了解,职业期望过高,不能准确定位;有73%的学生感到社会对人才的“高消费,”担心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无法安心学习。
  在对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评价中有46%的同学认为学院做的比较好,但也有54%的同学认为学院就业指导工作还缺乏针对性,需进一步加强。在就业指导内容上,有35%的同学表示迫切需要就业咨询,30%的同学表示迫切需要就业信息指导,27%同学表示迫切需要就业求职技巧的指导。从高职大学生就业的思想状况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的择业心态是复杂的传统就业意识和新的就业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产物,表现出多元化的择业取向。他们迫切需要学校在就业咨询、就业信息、求职技巧等方面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较窄,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在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重视不够。因此,目前高职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难以适应高职大学生的求职需要。
  
  (二)从高职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看,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用一种以学科为本的模式培养人才,造成人们的思维定式就是重理论、轻实践,把职业教育视为“二等教育”。由于人们对职业院校的传统偏见造成一些用人单位不敢大胆使用高职毕业生。二是企业面临转轨改制的新问题,下岗人员较多,一些单位不可能接收大量的高职毕业生。三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隐性失业显性化,增加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矛盾。四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加快,规模加大,市场就业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高职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就业形势的教育和指导,而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高职院校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联系与沟通还做得不够,就业信息来源分散,缺少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体系。同时院校在对就业形势的预测和教育方面十分薄弱,往往停留在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的宣传的层面上,缺少适合高职大学生特点的手段和方法,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从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和学科建设来看,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培养和学科建设与高职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形式,不仅与中等职业教育形式存在着质的区别,而且与本科和高专相比,也有其独到之处。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一大批新建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探索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各类高职人才。但是,在取得的成绩面前,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与世界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比,我国的高职教育在学生就业方面还缺少提供实际指导及帮助的部门,缺乏专门对市场需求进行研究的人员。尽管目前高职院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但由于其人手少及忙于应付大量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以致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而且由于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员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者应有的水平。院校领导在就业指导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探索研究不够,缺少适合高职发展需要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因此,高职院校需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建设和就业指导的学科建设,逐步使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正规化、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
  
  (四)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是高职院校的普遍状况。研究不同专业的就业率,我们发现,工科类就业率普遍高于文科类就业率,如数控机床、汽车修理、检测等专业的人才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为什么紧缺的专业和人才没有及时调整上去?高职院校并非对市场需求不敏感,投入不足是主要原因。某些省份高职院校的财政拨款还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标准。一些从中专升为高职的院校,现在拿到的财政拨款还是1993年办中专时的标准。国家和省高等教育经费的安排,如生均经费、专业和课程建设经费等基本上也把高职院校排除在外。发展资金的匮乏,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
  
  (五)高职教育缺乏特色
  
  1998年以后由于国家“三改一补”和“三多一改”的新政策,使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大发展时期。1998年后新增加了480多所高职院校,往往按照以往的办学模式和办学层次,有的办成了“压缩饼干”,有的又成了中专的“发面馒头”。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在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从市场的需要出发,分析相关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否则培养出来的很可能就是基础理论不如本科,实际技能不如中职,毫无高职特色的学生。也难怪社会上有把“高职”当“职高”的偏见了,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同样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大自然“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法则。不符合市场需要的终究会被无情地淘汰出局。
  
  (六)缺少必要的指导和统一的规范
  
  除通过学校“制造”的产品——学生外,社会上还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一所高职院校的优劣?似乎没有。本科院校有“211工程”项目学校,中职学校有“国家级重点示范”,而高职院校目前缺少一批这样的示范性学校。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比较灵活,但同时也缺少必要的指导。一般来讲,高职院校是通过对人才市场的分析来自主设置专业,但由于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至今还不能妥善处理好职业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专业设置功利主义严重、带有随意性和粗放性、低水平重复等令人担忧的现象。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有专业目录可以遵循,高职院校同样需要这样一份专业设置的指南和规范。
  
  (七)高职生的职业定位和择业心理出现偏
  
  高职生在职业生涯定位上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高不成低不就。随着高等教育“精英教育”时代的终结和“大众化”时代的悄悄来临,大学生是社会“稀缺资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种变化,意味着很多大学生“白领梦”的破碎,等待他们未来的更可能是成为“蓝领”、“高级蓝领”。事实上,这也是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路,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就业和创业教育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乃至所有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所欠缺的一环。一方面,高职生就业问题严重,另一方面许多企业高薪诚聘技能型人才却不能满足需求,导致这一错位的很重要原因是就是高职生过高的就业期望值。
  
  参考文献:
  [1]杨斌.当前大学生就业与就业指导问题研究[Z].山东大学,2005.
  [2]刘志侃.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培育研究[Z].西安科技大学,2006.
  [3]李少奇.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研究[Z].西南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