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作者:吴志才




  每个学生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所以教学应该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现在使用的职高数学新教材,在适应学生差异性方面很有特色,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材特点,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完美统一呢?笔者经过多年探索,初步形成了 “分层递进”教学模式。
  
  (一)分层递进教学原理和基本原则
  
  1.两条原理。第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第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的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2.两个原则。第一,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的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层次,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第二,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学之中。
  
  (二)“分层递进”教学的实际操作策略
  
  1.分析学情,科学分组。①根据学生实际,把学生分成A(较好)、B(中等)、C(较差)三组。②每组中再分成若干档次,依量力而行原则对每个档次提出不同的进步幅度要求,不可太难,也不可太容易,档次越高幅度越小,基本要求是通过努力能够达到。③分组、分档、幅度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每过一段时间进行个别调整,以适应学生基础的变化。④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竞赛,不是以每个人的成绩为单位排名次,以促进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2.分层次教学。
  第一,备课设层次。备课时,教师应设置合理的认知层次: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层次,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层次,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层次,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
  第二,讲课沿层次。“分层递进”教学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
  第三,分层次练习或作业。
  (1)目标要明确。具体做法是:①目标要有层次性,采取“小步走”的办法,降低难度,让后进生经过努力能够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②目标要具体,应采用低速高频教学法,让他们能够消化。③要经常检查目标的完成情况,及时做出调整。
  (2)层次要清晰。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学程序、课堂结构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第一层次的训练——机械性训练,即单纯的机械模仿,接着针对学习内容设计较深层次的理解性的问题,使学生进行第二层次的训练——意义性操练,把事件和数字进行替换后进行问答。最后,设计形式、意义和功能相结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第三层次的训练——运用知识巩固练习。
  (3)内容要有针对性。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分层评价
  
  1.作业批改分层次:第一,分项评价。如果只注重解答过程正确与否的评价,就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了便于学生了解自己作业的成败优劣,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采取分项评价策略。第二,鼓励上进。可以采取客观评价与鼓励上进相结合的批改策略。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作业时,就可以不失时机地适当抬高评价等级,对他们进行鼓励,使其体会到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第三,一题多改。 采取一题多改,逐次提高等级的批改策略。当作业发给学生以后,如果他们能够纠正错误,弥补不足,或者补充更好的解题方法,就可以视情况给予提高等级。
  2.综合评价分层次:①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②相同的题目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于B、C组的学生分值高,对A组学生的分值低;以部分知识拓宽题补足A、B组学生的分值使总分达到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知识拓宽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③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分层递进”教学采用既承认基础差异,更注重发展的观点来开展教学和评价工作,因此,能更好地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原有的基础上,使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