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浅议辅导员的沟通艺术

作者:董发广 王晓琼 孟祥聚




  [摘 要]有效沟通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目前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其沟通方式应各不相同,并且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有赖于正确的沟通方式和良好的沟通艺术。辅导员在与学生的沟通实践中应把握沟通艺术的内涵,巧妙运用沟通艺术中的共情、倾听、语言等技巧,才能进一步推动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提升与发展。
  [关键词]教育管理工作 有效沟通 沟通艺术 共情 倾听
  
  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大学生求知成长的引路人,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重要依靠力量。辅导员几乎每天都在和学生进行着不同形式的沟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面对这样的困惑:往往辅导员在向学生热情的传递价值观、信息及各种行为要求,而学生却毫无兴趣,有时会面临学生的抵触,甚至是直接反对。这就是教育与被教育者沟通不畅的典型表现。
  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教育双方心灵的交流,是智慧和情感的沟通。而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它的实质内涵就在于其有效性。辅导员要想成功地参与教育管理工作,就必须掌握沟通的艺术,实现有效沟通,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让教育活动为学生所接受。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实现有效沟通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沟通的作用,认真分析有可能影响沟通效果的因素,把准学生的思想脉搏,在沟通实践中掌握一定的沟通艺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讲究沟通的艺术性,重点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艺术中的“共情”技巧
  
  在校园生活中,辅导员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是建立彼此信任、理解的良好师生关系。“共情”作为一项沟通技术,被认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最关键的因素。“共情” 一词原是美学理论家用以形容理解他人主观经验的能力。心理学上的“共情”是指咨询员一面聆听当事人叙述,一面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以感同身受的方式体验来访者主观的想法与情绪,对来访者所处的情况要达到心领神会,然后跳出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将他对来访者的了解,传递给来访者知识,对其进行帮助。对于学生工作者来说,“共情”就是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与学生产生同样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表达、自我探索和自我了解。当辅导员对学生的回应是“具有同感”时,学生会感到被理解,从而有一种舒畅感和满足感,促使学生做出默契的回应。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辅导员往往以“家长”身份自居,以过来人的口气对学生说教、讲道理,将自认为行之有效、合乎情理的方法强加于学生身上。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忽视了学生需要被了解、接纳的情绪,未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在沟通中,辅导员采用“共情”技巧,以理解、平等、尊重的态度出现,而不是一味教诲、劝说,会让学生从心底真正感受到被了解、重视和关心。学生会逐渐尝试开放自己,包括自己遭遇的困难、自己的感受、自己对周围人的看法、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等等。这样辅导员真正了解了学生的特点及需要,与学生的沟通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从而培育学生健康、积极的良好心态,完善他们的人格,使其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艺术中的倾听技巧
  
  有效的沟通是信息双向传输的过程,既要有自上而下的信息传输又要有自下而上的反馈。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掌握来自学生方面的信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要积极地倾听学生的倾诉。在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往往喜欢按照自己的思路说教,唱独角戏,而很少认真地去倾听学生的心声,使学生感到厌烦,或产生逆反心理,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很难收到成效。掌握沟通艺术中的倾听技巧,不仅仅是简单的听而已,而要全身心投入,在听懂学生表达的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方式,进行有的放矢的释疑或引导。
  倾听,一方面有助于辅导员深入了解来自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学生的需要以及产生某些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来自学生方面正确信息的反馈。从而,使教师得出正确判断,做出科学决策,加强工作的针对性,促进工作顺利开展。倾听过程中辅导员还要引导学生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辅导员通过倾听给予学生真诚的指导,学生在倾诉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师生双方通过这种方式的沟通在认识上取得一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最终使个人的目标与集体目标达成一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倾诉中会为了争取辅导员的尊重,去努力展示其积极探索人生的一面,并会在行动中,努力实现自己的承诺。所以,倾听可以催化学生的探索精神,促使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
  辅导员在倾听的过程中需要体贴学生的身心状况,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即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只有进行换位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找准与学生思想的结合点,为以后做好有针对性地教育工作奠定基础。倾听在师生沟通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辅导员放下架子,放平心态,引导学生放下包袱,放松心情,畅所欲言,从而实现师生间平等的沟通、交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通艺术中的语言技巧
  
  语言表达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沟通的主要工具,讲究语言表达的技巧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沟通效果。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说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辅导员的良好愿望、诚挚关怀等均须通过语言来表达。因此,辅导员要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运用好语言技巧,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善于运用语言艺术的人总是能把别人的心说“活”。辅导员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要想将工作内容入耳、入脑、入心,在语言表述清楚、正确的基础上还要生动,充满感情,有针对性,委婉幽默,有启发性和教育性。辅导员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必须付诸真情,让学生体验到被尊重、被理解的情感,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具有接受教育的良好心理状态,达到语言传递和沟通的预期目的。
  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在工作中,辅导员要针对不同人,不同情况,运用不同的语言艺术,才会使工作卓有成效。幽默是师生交往的润滑剂,具有幽默感的老师往往受到学生的青睐,有利于沟通的顺畅,而委婉的语言能够使批评性的意见软化,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并真心接受教师所提出的意见。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理解力和较高的判断能力,所以辅导员在工作中使用的语言要有启发性,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最好能让学生在提高认识的情况下,自己做出合情合理的结论,以收到自我教育的成效。学生的认识提高了,感到有必要了,他们才能自觉地进行调整。
  辅导员为人师表, 无论对本人、或学生的经历、事迹、教训、感想、还是对事物、事件的评价、感受都应进行思考、提炼,给学生开会,谈话,都要像上一堂课那样精心准备, 不但在脑海里构思, 还要在纸上动笔;不但谈话前准备, 谈话后还要写备忘录、写感想。只有不断总结, 才能掌握语言技巧,提高沟通艺术水平。
  
  (四)其他方式的沟通艺术
  
  心理学研究显示直接沟通时许多情况下非言语行为能够对语言沟通起到强化作用,它所表达的信息会比言语表达的信息更多、更准确、更真实。因此辅导员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还需要掌握一些非语言沟通的艺术,比如说沟通过程中通过说话的语调、体态语言、身体距离等所传递的信息。我们在与学生交谈时应掌握适当的空间距离,让学生感到自然和放松。同时要注意运用面部表情,面带微笑,并注意目光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时和蔼可亲的,是真心的关注、关心学生的。让学生在轻松、信任的环境中愉快的接受教育。
  同时,间接沟通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间接沟通可以消解辅导员的权威,当学生主动向辅导员求助时初期阶段比较倾向于这种方式。因此,辅导员要与时俱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现代化的交流平台,比如网上校友录班级、QQ聊天群,接受学生的匿名交流;鼓励学生递交个人小结,采取自愿原则,不限字数,强调真情实感,认真批注以后再分发回去。在间接沟通中,辅导员往往可以得到一些更准确的信息,对于这些信息要及时进行反馈。并且,反馈信息要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应以鼓励为主,能传递给学生温情,只有掌握了这些间接沟通的艺术,学生才有可能在以后的直接沟通中,真实的反应问题及心理感受。
  沟通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有效沟通是所有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掌握沟通的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工作,去体会、去摸索。辅导员要针对学生的思想、认识、态度、情感和个性等状况和特点,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有效沟通的新方法、新途径、新对策,并感受沟通艺术的魅力,推动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丽.有效沟通[J].教育教学研究,2007,(10):91-92.
  [2] 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吴文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沟通[J].双语学习,2007,(10):134-136.
  [4] 杨春英.论有效沟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5(91):29-31.
  [5] 霍素平.师生沟通的原则、方式与艺术[J].教育理论研究,200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