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高等院校开展礼仪教育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作者:洪海江




  世纪更迭,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汹涌而来。势不可挡。在大学教育走向自由化与自主化的同时, “通识教育”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壮大。高校旨在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心性修养”,使其先成人,再成材。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指出: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德育再次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其中,作为德育重要途径的礼仪教育也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先后做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发展,并强调“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是进行系统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可见,加强礼仪教育既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要求,又是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的需要。
  笔者经过多年教育实践,深感当下大学生礼仪素质欠缺。在部分高校虽然在文秘、旅游等专业开设了礼仪课程,但由于礼仪教育尚未纳入高教课程体系,面临着课时不稳定、授课方式简单、教材不统一、专业任课教师缺乏等问题。
  
  (一)礼仪仅教育的历史借鉴
  
  历史上,由来都把礼仪教育当做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方法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非常丰富的。
  1 古代中国礼仪文化和礼仪教育的阶级局限性。“礼仪”是中国古代“礼”和“礼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等制度的规定,道德的核心、原则和规范以及重要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仪式等。古人一贯认为“礼可以国”,礼是人格修养和各种人伦关系的基础,人人践礼而行就不会有犯上之举,天下由此和谐太平。所以中国古代的教育家、政治家们都十分重视礼仪和礼仪教育。孔子就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荀子也曾强调“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在教育方法上,主张强化心性的修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由于在“治国”中强调了“礼”的重要作用,“礼治”或者“德治”就成为中国治国方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礼”自西汉武帝起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就了中国“礼仪之邦”的说法。由于中国礼仪文化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形成,有着时代的局限性和阶级的烙印: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区分尊卑贵贱、亲属等级的礼法礼典;教育目的最终指向“治国、平天下”,而不是人的全面发展。以至于近代,我们将光辉的礼仪文化和礼仪教育同封建糟粕一起抛弃了。
  2 雅典礼仪教育方法的借鉴价值。古希腊德育及其思想,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各国的德育和德育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礼仪教育在古希腊德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雅典教育中遵守城邦的法律,尊重城邦多数人的意见,勇敢、节制、公正和孝敬父母,对长者彬彬有礼,为人善良等多是人的和谐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他们在教育方法上也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办法,通过对文学的学习给教育对象树立道德榜样。
  3 近代西方礼仪教育方法的缺陷。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资产阶级哲学和教育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开始反对天赋道德观,认为德行和良好的举止行为都源于现实生活和后天“训育”。这一思想对于将礼仪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资产阶级的教育家们在教育方法和教育目的认识上仍有缺陷:如卢梭重视教师的作用,要求教师“以善良的行为榜样教育儿童”,但同时为了避免对儿童的不良影响而企图将其“封闭起来进行教育”。赫尔巴特也将德行养成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这些都是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
  
  (二)礼仪教育的现状
  
  新文化运动时期,一批反封建主义的思想家们为了宣扬民主、自由而将中国封建时期的礼仪文化一概划为“吃人的礼教”,几乎不加分辨地将延续了几千年的礼仪文化和习惯丢弃了。这对于当时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也造成了今天大学生行为和思考方式与传统文化的断层,整个中华民族道德无规矩可循,自我规范能力差,礼仪意识淡化甚至缺失。礼仪教育只在幼儿教育期间通过一些简单地训练来完成。在高等教育中。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为出发点的礼仪教育几乎空白,导致当代大学生行为失控:忽视仪表,甚至奇装异服;缺乏礼貌,甚至恶言相向;不善交往,甚至自我封闭。由于以前没有专业的礼仪教育,目前从事礼仪教育的教师大多数都是“半路出家”,所选择的教育内容也是强调“规范”,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师专业素质的欠缺成为高校礼仪教育最大的障碍。
  
  (三)对礼仪及其教育功能和实施途径的研究现状
  
  对礼仪教育的功能和意义的认识,是开展礼仪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决定了礼仪教育的内容和实施途径。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认为,礼仪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启蒙教育必须使人从小懂得一些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学会一些仪容之则,了解一些父子有礼、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朋友有信、长幼有序的道理。制知、格物等高深事理及礼仪规范的道理,是放在“大学”阶段去考究的。他们认为“养蒙莫先于礼”, “八岁人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记之事,始知世家长幼之节”。《汉书》为了真正实现教化目的,使人达到有礼有德,古代教育者还归纳出很多实施礼仪教化的辅助手段,比如《诗》、《书》、《易》、《乐》、《礼》、《春秋》六经被看做是成就人格的必经之途。其中,又以诗教、乐教和礼教的关系最为密切。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把视线转向高校的德育教育,普遍的观点认为学习礼仪的主要方法有联系实际、循序渐进、自我监督和多头并进。通过提高个人素质,更好地把握和运用礼仪,并认识到礼仪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关注高校礼仪教育,普遍认为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开展礼仪教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净化社会空气,推进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