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心理调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作者:丁建华
[关键词]心理调控 心理表象 心理暗示 学习效率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的难易程度、气候变化情况、环境、教学的组织、场地器材以及学生的身体素质等诸多原因对学生学习的心理体验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是心理活动鲜明强烈、易变。随着身体活动的活跃,学生的心理过程随之变化。当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过程时,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体力,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而消极的心理会使学生心理失衡,肢体无力,姿态反常。呼吸频率变化,心跳加快,体力下降,大脑反应迟缓,从而对体育教学过程带来不利影响,笔者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活动,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个肤浅的认识。
(一)教师的组织调控
我们在强调“以生为本”理念的同时。不应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即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其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应即时加以疏导和调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 运用教师语言及表情变化指导评价学生的活动。
(1)根据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感知能力,充分发挥第二信号系统的功能。某些体质相对较弱的学生,由于某些原因,上课产生害怕、紧张、神情恍惚的心理情绪,教师应该善于利用第二信号系统打破这一不利局面,力求准确地分析动作的要领,生动形象且讲究表达问题的艺术性和幽默感,对个别学生的批评应注意分寸。注意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及其心理背景,做到适时而动。表扬和激励应多于指责。如“很好”、“有进步”、“可以了”等。教师还应启发学生开展互相鼓励与评价,如“加油”、“真棒”、“你比我好”、“胆大点”,以上这些都能起到对学生心理的调节作用。
(2)对于那些心理上消极,认为体育课无所谓的同学,教师不能冷眼相待,有些学生心理过分紧张。完不成动作,教师命令式的教学法是不行的。课堂上教师不必摆先生架子,而应以轻松自然、面带微笑的表情面对学生,主动亲近学生,时而微笑,时而点头肯定,表示对学生练习的满意和鼓励。教师的巡视面应广。对于教师关心爱护的神色,能使学生有一种轻松、亲切和激励的感觉。另一方面教师的言行举止、风度、文雅、亲和对学生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情境感受。
2 适时的集中注意力练习。学生对于某些技术动作练习有过失败的经历,触景生情、望而却步。教师可以设计多种辅助性练习,转移学生注意指向。调整学生的心理情绪。运动场地上班级多,运动形式多样,因而干扰因素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教师可利用队形调整、游戏竞赛以及集中注意力的练习如“反口令动作”吸引学生注意力、抑制学生的消极心理情绪、状态。
3 观摩练习的运用。由于学生对教材、场地环境的不适应或其他原因做动作不协调、僵硬、情绪波动烦躁,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协调性好动作学习快的学生和老师一道做示范,请其他同学观摩分析与评价。教师还可以展示技术图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让学生欣赏优秀运动员的动作技术、高水平的比赛。此外将技术好与技术差的同学安排在一个小组,相互辅导,相互影响,让学生尽快形成正确技术动作概念和表象。使学生紧张急躁的心理状态趋于缓和。
4 加强练习的保护与帮助。有资料显示如今的中学生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学生存在普遍下降的状况。学生体质状况差且心理素质也需提高,学习进取心不强,畏难情绪严重,特别是体操教材的器械练习及田径教材耐力跑项目。在教授这类项目时教师应向学生介绍自我保护及相互保护的方法,做到万无一失。另外在激烈的球类竞赛项目中,身体接触频繁也应加强自我保护和宣传。总之保护帮助得法、可靠就可以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5 利用放松活动调节学生心理状态。体育课堂的放松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充分的放松不仅能松弛紧张的肌肉,同时对学生的心理也起到放松调节的功效。体育课的放松练习不一定全在课的结束部分。因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身心随时变化。如学习过程中的练习失败,失足、摔倒、撞击等,恐惧心理随之而来,也可以产生机体损伤。又如组织竞赛活动时,精神高度集中,产生紧张的心理状态,因此教师必须安排一些放松活动与教材交叉练习,积极性的放松休息活动可起到调节心理的作用。
(二)学生的自我调控
教学活动是师生活动的双边过程。“生本理念”和“教师主导”二者不可偏废,教师调控作为学生过程的外因十分重要,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调控这一内因则更显突出。
1 呼吸调整练习。在运动过程中,通过深呼吸不仅可以调节生理机能的平衡,而且可稳定紧张的心理状态,如武术教学练习中,思维与肌肉活动同步,可能出现慌张,肌肉发抖的现象。练习之前要求学习多做深呼吸,做动作过程中不能总是憋气屏住呼吸,造成人为缺氧。破坏生理平衡,心理不稳定,要结合动作节奏进行快或慢,有力或缓和的呼吸运动。如冲拳、推掌练习可进行深而有力的呼气,可缓解紧张的心理情绪;又如起跑前深呼吸气后屏气,有利于精神集中,耐力跑过程中深呼吸能缓解疲劳等。
2 心理暗示练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必须学会自我暗示,“默念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暗示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不同项目的特点,让学生自我暗示,如过障碍前让学生默念“我不害怕,我能越过它”;耐力跑时默念“坚持住,马上就要到过终点”;体育测试时,默念“镇静、不紧张,尽我的能力,能考好”。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自我暗示,是调控学生心理的有效途径。
3 表象再现练习。中学生的运动能力一般,掌握技术动作不稳定,尤其是考核或竞赛中,心理压力大,紧张造成动作失调,这时候应要求学生对过去已掌握动作进行再现,提示以前练习时的节奏感好,协调有力的动作,不断重现主要部位的肌肉表象。如跳高前回忆助跑起跳过杆动作;跳远时的踏跳与空中运用等。每次练习的间歇期进行表象重现,使学生身体各部位肌肉运动表象和技术表象趋于完善清晰准确深刻,对于调控学生心理过程大有益处。
以上的方法手段可以达到调控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应该说明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心理的判断、分析要准确,适时。然后对症下药,力求巧妙地调控学生的心理波动。同时注重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