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浅谈音乐课堂的“动”与“静”

作者:刘文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音乐教育开始出现了生机,音乐教学改革逐趋活跃。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音乐学科新课程标准教学中。值得强调的是音乐课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中心,多种活动为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音乐活动中去学习、创造。要求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活动,正确处理动与静的关系。做到动静结合、动静分明,积极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音乐教学中,动与静都是至关重要的,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音乐教学中的“动”与“静”应包括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过去在音乐教学中往往把动、静单纯化,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另一种是受专业音乐教学的影响,其模式为:基本训练(发声训练、视唱练耳)——歌唱(范唱、识谱、教唱、歌唱处理)。“动”就整堂是动,“静”则整堂是静。教师整堂教唱,学生跟着整堂扯着嗓子去学唱,只是把曲谱唱会,把歌词填上而已。一堂课下来,教师、学生都口干舌燥,造成学生声音沙哑,压着嗓子唱歌,使学生产生一种一听到上唱歌课就觉得嗓子疼的恐惧感。这种“教唱式”一一学生围绕老师的指挥棒运转,是传统的套路,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对音乐教育的要求,影响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
  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我们尝试构建“主动唱演”的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变过去在教师指导下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在主动参与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使音乐课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搭建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让唱歌在“动”与“静”的基础上真正的“活”起来。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动”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激发对音乐的喜爱,产生高质量与效益。当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
  我们从唱游课教学环节中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性,采取音乐游戏、律动、歌表演、集体舞、节奏乐等综合性音乐艺术手段,提倡艺术形式的多元性。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艺术的兴趣为目的,以培养他们审美情趣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这一系列教学环节来满足学生“自我认知”的需要。要求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手段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低年级的同学由于还没有识谱能力,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书上的插图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通过教师弹琴、范唱或放录音、VCD等创设意境,交替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精心选择传递信息的媒体,以通过形象教学的手段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使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中高年级的同学则根据已有的乐理知识和识谱能力在老师琴声的引导下,进行识谱唱词的视唱练习;教师或在行间巡视,或进行个别辅导,和学生交流,在相互交流和反馈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这样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学习实践,自己发现难点,解决难点,不断提高音乐素养。这样就改变了原来先学歌谱,后学歌词的教学程序,将分离了的歌谱和歌词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让他们集中精力听歌曲的旋律走向、力度的强弱、节奏的跳跃舒缓,在第一时间内准确地感受词曲结合所带来的丰满的、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而结合歌曲的体裁风格、流传区域的风俗民情,根据歌曲的内容展开自己的想象,在大脑里绘出美丽图画。同时在看谱唱词的过程中,复习巩固了已有的简谱知识,便于发现难点进而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有效合作解决难点,提高了学生的识谱能力以及获取音乐知识的效率,使学生的心理、听觉、感觉、口语表现等各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在会唱歌曲的基础上,做到唱准唱美歌曲,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师生可共同讨论歌曲的速度、力度及歌曲的体裁风格、流传区域,根据歌曲的内容确定歌曲的主题是赞美的还是鞭笞的,是催人奋进的还是引人深思的,以此确定用什么样的情绪、速度来表现歌曲,用什么样的舞蹈动作来表现歌曲。在教学形式上,用评唱的形式让男女生互唱互评、小组内同桌互评、全班唱、师生共评等多种方式交替进行,在广泛点评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这样或那样的见解复唱歌曲。鼓励学生积极上台演唱,不断提高演唱水平,使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努力体验歌曲的意境美、舞蹈美,带着对歌曲的理解,进行表现美的活动。这样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将在演唱中得到锻炼和发展。老师也可在课堂上获得学生感悟歌曲和创新能力的直接信息。老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的讨论,根据歌曲的内容、情绪来创编动作、自编自演。由教师进行点评,让学生过把导演、演员瘾。这种唱歌课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结合的体现,是一种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最好形式。这种通过动与静的交替,可以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从而做到了活而不乱。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在宽松的气氛中得到发挥。动态更能唤起人的本能,更能触发人的自由联想,有助于人的创造意识和行为的开发。静态与动态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是音乐课较为理想的一种策略。做到注重人人参与、创设情景、加强表现、加入竞赛、即兴创作,初步形成了游戏教学模式。
  音乐充满着绚丽多彩的诗情画意,它需要通过想象才能身临其境。因此,音乐课堂既要动,同时也要给学生一片宁静的空间,让学生在动静结合的环境下去欣赏、去表现、去游戏、去思维、去创造、去体验音乐的美。静的办法很多,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设置一些悬念,创设营造情境,给学生一个安静的环境去思考,去放飞想象的翅膀。这样“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音乐课更具有感染力,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