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经济常识教学的几点经验

作者:李会凤




  经济常识不仅是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内容之一。而且与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如何学习经济常识,因人而异;但要学好经济常识,必须在遵循一定规律和原则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下面我就简单谈一谈我的一些教学经验:
  
  (一)采取三种方法把握基本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中学生无论学习那门学科,只有准确把握基本概念,才能突破直观的局限,真正理解客观事物,把概念所反映的这一类事物同别的事物区别开来。同样,高一学生要学好经济常识,也必须把握好教材所涉及的数十个概念。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经济常识中的基本概念呢?笔者向你推荐四种方法:
  1 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逐层分析。经济常识中有许多复杂的概念内涵丰富,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特别是一些描述性概念,修饰限制的条件多,需要我们抓住关键词并对概念进行逐层分析。具体说,有三个步骤:一是分解,即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二是归类,即概念的属性;三是区别,即与其他概念的差异。例如“公司是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对这一概念的理解,首先要抓住“依法设立”、“法定数额的股东”和“企业法人”这三个关键词;其次要把“公司”归类于“企业法人”,因为公司是以赢利为目的,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第三要注意到“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是公司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显著特点。
  2 比较分析相近相似的概念,防止混淆。经济常识中有许多相近或相似的概念,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帮助我们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把这些易混、易错的概念区分开来。例如“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这两个概念,我们既要了解二者的地位和作用是基本一致的,即“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统计这两项指标,能把三大产业的水平和劳务成果反映出来,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也便于进行国际经济的横向比较”。更要认识到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计算方法和计算范围不同:国民生产总值是以本国常住居民为计算范围,只要是本国国民在国内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要计入国民生产总值,它不包括外国公民在该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国内生产总值是以国界为计算范围,只要是在本国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管是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都要计人国内生产总值,它不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3 对概念进行多角度分析,变抽象为具体。有些经济学概念比较抽象,要透彻理解,需要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理解。如“商品”概念就要从以下五方面分析理解:第一,从含义上看,“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这就表明判断某种物品是否是商品,一看该物品是不是劳动产品,即有没有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二看有没有用于交换,即劳动产品只有在流通领域才是商品,从这个意义上讲,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是可以转化的。第二,从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上去判定。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如果使用价值不存在或消失,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凝结人类劳动的物品也不是商品。第三,要从商品与物品、劳动产品的比较中去判断。第四,要从商品的形态上去判断。现代社会,商品交换不仅表现为物与物的交换,还表现为提供劳务、技术、信息等,即商品从形态上可以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两类。第五,要从特殊情况中作出判定。如出售自身的身体器官,这些身体器官是否是商品,这是特殊问题,不能以特殊否定一般,应另当别论。
  
  (二)通过两条途径构建知识框架
  
  经济常识所涉及的知识不是零碎的、杂乱无章的,而是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整体。我们在学习经济常识时,要把每个知识点放到一个有机的体系中去,建立经济学知识的框架。那么,怎样才能构建合理的经济学知识的整体框架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进行:
  在学习局部知识时,以章节为单位,构建知识体系。经济常识教材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写的,一般说来,是先普遍后特殊,先概括后具体。这种排列方法,为我们构建局部知识的框架提供了方便。比如我们在学习“我国的对外贸易”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按照发展对外贸易的背景、对外贸易的含义、对外贸易的内容、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等六个层次构建知识体系。
  在小结某一阶段内容时,可以打破教材章节束缚,按照专题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组合。我们知道,经济常识讲述了大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这些基础知识实际上是按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展开的。因此,我们在进行经济常识阶段复习时,可以以某一部分为专题,构建知识框架。比如生产专题,就可以按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产品分配形式;生产规律——价值规律;生产部门——三大产业;生产主体——企业和劳动者等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三)必须贯彻一个基本原则
  
  经济常识涉及大量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通过学习,我们对这些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不-一定真正理解其内涵,这就需要运用联系实际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即理论的学习需要联系现实问题。同时,掌握知识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学习理论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即理论的生命力在于解决现实问题。可见,无论是经济常识的学习和运用都必须始终贯彻一个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一方面,要学好理论,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经济常识教材的内容以及现阶段党在经济领域的路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要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对国家和人民经济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当然,学习有法,学无定法。对于每位同学而言,学好经济常识最主要的还是从实际出发,恰当运用,掌握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