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军校英语信息化支架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作者:周 巍 向 勇 郭马坤




  [摘要]信息化支架型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建构情境教学和自主化学习,有利于军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创新:完善信息化教学系统平台建设和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是当前军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根本。
  [关键词]教学模式 支架型 信息化 大学英语
  
  (一)信息化支架型模式的理论逻辑
  
  正在进行的普通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2003年开始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先导和重点,是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后人才培养新情况、新要求而实施的重要举措。3年来,包括5所军校在内的180所高校参与了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试点,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标准》于2007年下半年正式实施,标志着这一改革的确立。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此次改革的核心,建立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条件下新的英语教学模式,促进自由学习、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信息化支架型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的经典模式。建构主义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最早提出,后得到大教育家杜威、维果斯基、布鲁纳等影响和推崇,在西方逐步成为主流。该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即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和认知性质的变化。学习者的认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立,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无限循环中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通过建构一定的情境,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新知,“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构成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称为属性),共同决定学习效果。
  ISI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情境和意义的建构过程之中,仿照工程学上“搭脚手架”的原理,强化知识单元结构与情景结构的融合,强调教学与认知过程中环境要素属性的动态调整。ISI分为五步进行:第一,教育者为学习者知识建构提供一个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形成阶梯节点,即“搭脚手架”;第二,利用多媒体设置问题情境,为“意义建构”提供必要前提;第三,学生独立探索,在情境中攀升支架,建构个体意义;第四,“协商”与“会话”的互动协作学习,调整节点属性,促进群体对当前所学知识深入理解,从而真正完成意义建构;第五,效果评价,拆除支架。“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为学生的意义建构予以帮助和促进。
  
  (二)当前军校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的薄弱环节
  
  新军事变革的实质是信息化。军队院校教育信息化初见成效。从武汉地区军校协作中心了解的数据来看,所属7所院校均实现了英语多媒体教学,软硬件配套建设投入加大。教学模式改革步伐加快,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正在进行的“本科教学评估”显示,外语(听说)和计算机(操作)均是各军校教学达标的最大难题,一些瓶颈问题还亟待解决:
  英语学习软环境堪忧。军队(主要是基层部队)外语应用需求较小,CET四六级仍然是目前评价军校学员英语水平的主要指标,应试仍为学员英语学习的主要压力,传统的“三中心”(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教学模式存在深厚土壤,学生主要的英语学习集中在背单词和做模拟题上。学员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加之军事训练任务重,学生课外自由学习时间不足,英语应用交流平台甚少,大部分学员学习兴趣不高。投入的时间很多,但事倍功半,造成信心不足。军校“庙堂英语”疲软之时,很多学员热衷于从“新东方”、“李阳克里兹”等“江湖英语”中寻求捷径,愈加疏远了学员与课堂的心理距离。
  信息化系统开发应用不平衡。一方面,多媒体课件建设迅速,在“活化教材”、“虚化课堂”的同时,部分课堂对多媒体过分依赖。花哨的影音播放形式挤占了教员作用的时间和空间。影响了教员个性化教学的发挥,造成新的教学“机械化”现象。另一方面,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和手段运用还停留在低效率水平,多媒体课件的素材收集和组合制作是教员各自独立单机进行,形式雷同、整体质量不高;“听录音——核对答案——再听录音”仍然是听力教学主要形式,不能满足学生交互式、自助式学习的需要;学员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加之接入Internet限制较多,无法随时随地的与教员沟通、反馈,教育的信息化水平还无法引导学员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三)军校大学英语建构ISI的建议
  
  1 加大英语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在系统层面上,为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和教学活动网络化,就必须加强数据库建设和服务器开发。丰富强大、检索方便、结构合理、传输快捷信息资源是ISI的物质前提,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建库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分工协作、整合共享,发挥“几何效应”。“积件——课件(Integrable ware)系统”是当前较好的资源组织形式和课件DIY开发环境,应予以优先发展。在应用层面上,一是要选择优秀的教材和配套软件;二是要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把网络变成提供教学信息的传递工具、知识交流的反馈工具、教学管理的监控工具、测验调查的统计工具、作业批阅的辅导工具。教员和学生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打造“会话”、“协作”的即时通讯环境(如QQ)、P2P语音聊天室、在线问答、学习论坛。
  2 加快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变。近几十年国内外研究表明。只有当教学模式改变时。多媒体教学才能对学习结果产生明显影响。因此,军校英语信息化课堂不等于诸多媒体喧嚣的杂技厅,教员也绝不能成为机械的放映员。ISI强调学生为中心,并不否定和弱化教员的作用,作为支架的搭建者、情境的营造者、意义建构的指导者,教员起着“一两拨千金”的作用。电脑代替人脑。减少了教师劳动量,教员有更多时间做研究性工作。信息化教学本身又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ISI中教师“搭支架”不可能从教材和教辅上找到现成方案,学生在交互式情境中会话、协作,提出各种发散性疑问和见解需要教师实时解答,及时改变和调整情境节点的属性。一堂高质量的ISI课的设计和实施必然建立在教师广博的知识面、精心课前准备和敏捷的课堂反应之上,所以ISI下教师要求比传统模式下更高的基本功,教师进一步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方法技巧的锤炼也就迫在眉睫。
  公共英语课程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秉承“学员为中心”,军校教员尽可能将现实生活搬进情境设置之中,“英语班务会”就是贴近实际的好形式;要特别注重当前军校学员英语学习信心的培养。要重视“情”与“境”的融合与控制,利用CAI虚拟情境,加强与基础较差的学员情感沟通和心理交流,为他们排除心理障碍,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也要考虑教师心理感召作用,构建健康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大学英语教与学信息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