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高职院校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
作者:马 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程序设计 教学模式 课程
高职院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专业,主要是面向软件产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即服务在软件开发行业一线的程序编码人员。目前这个行业对从业人员在技术上的基本要求为:至少掌握并精通一门常用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如JAVA)、会使用SQLServe或Oracle进行数据库的设计与管理、能够熟练使用内嵌式脚本语言进行动态网页的编辑等,还有诸如手机编程、游戏开发等等更多更高的要求。
如何使我们培养的专业学生能够真正具有从事这个行业的能力?对于强调职业教育的高职院校来讲,不仅要针对市场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让学生具备就业的基本条件,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使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编码的工作,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的研究、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扎实掌握就业所需要的绝大部分职业技能,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本文结合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情况及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对高职院校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实践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一)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1 对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设置目的认识不足。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大多是由专业教师来实施,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统一规划的不足、教师自身的认识等因素,专业课程教学往往缺乏统一性、协调性及合作意识,经常是各唱各的戏,都尽力将本门课程的所有知识巨细无遗的全盘传授,努力培养学生驾驭课程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从个体教学角度出发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及学校开设专业课程现状的角度来看,这种模式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以我系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为学生开设的程序设计类相关课程有六七门,再加上其他的基础课程,短短的在校三年时间,不可能做到门门通、门门精,这就需要教师针对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作用来明确教学目标。如区分主干课程和辅助课程:对于主干课程来讲,让学生学精学透,掌握当前的主流开发工具是必要的,教师的教学应以专业课程知识系统、职业技能系统为主来展开,同时兼顾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而对于辅助课程来讲,教师就需要了解本课程要起到的辅助作用是什么,尽量围绕这个目标来组织教学,相对的对于课程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并不高,而是为培养学生的相关素质能力发挥作用。否则就会使得学生分不清主次,疲于应付各个课程的学习任务,最后往往是: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不精,就业时无法直接上手工作,还需重新进行专业培训。
2 现代化教学方法带来的新问题。将现代化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有了很大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在各个高校相继开展,这种新的模式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带来了非常明显的效果。课堂教学可直接在软件工具环境中进行,即讲即操作,直观、易理解,学生的接收程度好。但是,在技术不断更新的同时,问题也随之出现,如课件的水平良莠不齐、教师的实操能力有高有低、多媒体设备的运转状况对课堂教学存着不可预测的影响等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不断加强专业教师自身的职业能力、素质水平,提高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让现代化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 高职专业教材建设的不足。教材是帮助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工具,对教学工作起到了辅助和补充的作用,但是对于发展迅速的软件行业来讲,主流技术总是在不断的更新,教材从编写到排版、印刷、发行,需要经历较长的周期,其技术内容往往落后于行业发展的实际,而且目前很多的高职教材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缩水版”,经过精简压缩而成,并不完全适用于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对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改进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路与措施
以作者所授《VB程序设计》课程为例,从自身实践教学经验出发,结合行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学生的反馈信息及走访部分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的调研情况等方面的信息。对改进高职院校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提出了几点思路。
1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授课的前期准备工作不仅仅是制定授课计划、准备好教案和课件,还要收集课程及课程周边的相关信息,做出分析总结,以制定整体的教学方案。作者在承担《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任务后,查阅了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大纲等一系列教学资料,再结合行业的实际应用现状后,对该课程进行了如下分析:
(1)课程的特点及应用现状。VB是一门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界面简洁友好、语法通俗易懂、功能强大,能够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是用来开发应用软件的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工具。VB虽然易学易用,但在目前行业领域中并非主流工具,多用于小型软件开发或个人编程使用,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不是从事软件行业的必备工具。
(2)授课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在明确了VB课程在我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处于辅助课程的地位后,结合教学大纲,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的角度出发将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熟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类的语言工具,掌握使用此类语言工具进行软件开发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规范编码习惯,培养学生的编程思路、创新思维及能够进行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同时建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
(3)在课程结束后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在课程的学习结束后,大部分学生应该具有编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阅读程序文档资料的能力、自学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做出上述分析后,再进行备课、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时就有针对性的制定了一些方案,弱化了VB中的一些语法细节、功能细节,而强调编程思路的建立、分组成员间的配合、编码的规范及查阅资料习惯的养成等,力争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为后续JAVA、VC等主干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能力上的基础。
2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案例式”教学方式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应用非常普遍,但其开展顺序往往是按照章节的设置,先讲解知识点,如vB的语法知识、各类控件的功能、属性、用法等,之后举出案例,对前面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及应用,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大多时候都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且很多理论知识在案例中并没有得到应用,反而占去了较多的教学时间。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作者打破了传统的章节式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