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李卫光




  [摘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主旋律。文章阐述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对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并且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职业能力 教育 教学 质量
  
  质量是效益,质量是生命,已经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对于企业来讲,其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样。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对于这一使命完成的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
  
  (一)对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再认识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的质量、服务的质量,都可以通过制定产品标准、服务标准来规范,符合标准,就是优质的产品、优质的服务。而对于学校来说,衡量其教育教学质量很难像企业那样有一套检验其终极“产品”的质量标准。因此,长期以来,人们把学生的考分、学校的升学率等指标作为衡量学生和学校质量的唯一标准。这是非常片面的,不仅忽视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也偏离了学校的培养目标,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看待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呢?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16号文件”)为我们正确认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16号文件从八个方面阐述了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以及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方式方法等内容,既有定性的要求,也有定量的标准。其重要的特点是围绕培养目标把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的要求,最终的落脚点是提高学生的能力。16号文件通篇贯穿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质量观。这对于我们确立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质量观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主要特征之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其重要的使命。 “高技能人才”应当具备哪些能力呢?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998年颁发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把人的职业能力分为三个层次,即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特定能力是每一种职业自身特有的能力,它只适用于这个职业的工作岗位,但有一种职业就有某种特定的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是以社会各大类行业为基础,从一般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可通用的基本能力,可适用于这个行业内的各个职业和工种。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具有普适性等主要特点。它可适用于所有行业的所有职业。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之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之为“基本能力”。在全美测评协会体系中被称为“软技能”;香港称之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等。《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即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16号文件在阐述“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这一问题中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6号文件中所提到的这些“能力”正是以上所说的职业核心能力。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劳动者的职业核心能力。20世纪末出现的一场波及全球的新技术革命,改变了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和速度。这种巨大的变革必然会从根本上影响社会职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变化。未来劳动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个在就业市场上提出来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一个组织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然而,根据1998年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银行在17个国家的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和培训在适应企业和劳动者的就业需求上总是令人失望。针对这个问题,世界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都十分注重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寻求改革举措,以期建立一支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的劳动队伍。为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个富有远见的目标:“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核心能力”。因此,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致力于研究探索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推行的能力本位教育体系中。核心能力(关键能力)的培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重要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府、行业组织、职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现代劳动者为应对未来的就业需求需要提升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现代劳动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时代大批新职业以超出人们想象的形式和速度显现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工作岗位的技术更新快、技术复合性强、智能化程度高,工作的完成要依靠劳动者善于学习、会解决实际问题。并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现代职业工作方式的根本变化。社会产品、服务和管理更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工作的完成要依靠劳动者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未来劳动者就业特点是不再有终身职业,工作流动加快,人们在职业生涯中要不断改变职业。以上情况足以说明劳动者提升自身职业核心能力十分必要。
  高职院校必须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和劳动者的需求。高职院校从为社会经济建设出发,从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服务出发,必须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三)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对策
  
  目前,高职院校对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认识上有差异、行动上不平衡。有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开展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培训、测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仍有许多高职院校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认识上有误区,认为职业核心能力可有可无、可轻可重,认为职业核心能力与专业技能关系不大,甚至还有人并不知道职业核心能力为何物。在行动上存在着重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象。措施不得力,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工作。这种情况必须加以纠正,其对策如下:
  1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教学体现中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只重视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放在次要的地位,那么这与教育部提出的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的要求不符,也不可能培养出“高技能”的人才。高职院校要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的情况与切实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联系起来。
  2 探索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实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可以采取渗透性的教学方式。即在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同时,在第二课堂,在学生社团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把它作为隐性的课程以实现其养成教育。还可以专题性的培训,即开设职业核心能力课程,通过必修或选修,集中培训,系统学习和训练,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
  3 建立评价体系。职业院校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效果要进行必要的考评。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测评体系,这个体系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高职生通过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后的职业核心能力状况进行测评,由校内测评和劳动部门测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二是学生在企业实习中,由企业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进行评估。
  总之,反映高职学生质量的观测点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其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