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斯金纳与罗杰斯教育观分歧述评

作者:曹晓红




  [摘 要]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两大心理学派,斯金纳与罗杰斯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同时他们又是著名的教育家。本文拟对两者的教育观之分歧进行比较分析,并做简要的评论。
  [关键词]行为主义 人本主义 斯金纳 罗杰斯
  
  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与行为主义教育家斯金纳于1955年就“人与教育”的问题展开一系列尖锐的辩论,从表面看,辩论的焦点是教育方面的问题,但实质上却代表了人本主义教育家与行为主义教育家在一系列基本观点上的尖锐对立。
  
  (一)斯金纳和罗杰斯对教育看法的分歧
  
  1.在教学目标上,斯金纳奉行的是行为主义,罗杰斯奉行的是人本主义。
  斯金纳极力主张把教学目标行为化,提出要制定具体可行的行为目标,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术语予以陈述,以便能用客观的方法和测量工具进行教学评价。而罗杰斯则从人本主义出发,提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他指出:全面发展的人的最根本的标志在于具有创造性,教学要善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其创造力。
  2.在教学过程中,斯金纳主张科学主义教学过程论,罗杰斯主张情意主义教学过程论。
  斯金纳认为,教学是典型的人类行为的过程,这个过程遵循一种函数关系,即教师的行为是因,学生的行为是果,学生行为的变化是教师行为变化的函数。这样,教学完全受因果规律制约,适用于以科学方法的研究,可望通过设计教师的某种行为来使学生的行为发生预期的变化。而罗杰斯主张情意主义教学过程论,他认为教学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意活动,教学就是教学生自己去学,教师要做到两点:一是通过情意因素来促进学生自觉乐意的积极学习。二是提供学生学习的机会和条件。这两点是教师在教学中所必须完成的任务。
  
  (二)分歧的实质
  
  1.哲学观的对立。
  正如恩格斯曾指出的那样:“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斯金纳与罗杰斯教育观的分歧也源于他们在心理学研究中某些方面的争论,这恰恰体现了他们所遵循的哲学立场。
  逻辑实证主义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第一个流派。斯金纳在试图应用纯粹的科学技术方法考察和控制人类行为的过程中就接受了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斯金纳把一切坚持从人的内部心理活动来解释行为的心理学观点称之为一种渊源于原始泛灵论的心理主义。他认为既然皮肤内发生的事件无法用实验加以证实,它对一门科学的心理学就没有意义。而逻辑实证论把科学真理看做是一种协定或观察者之间的默契,这对行为主义不考虑内部心理结构,坚持根据可控制的环境刺激来预测和决定可观察的外显行为反应,显然是一种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法。斯金纳认为,把逻辑实证论应用到心理学,“不是去决定主观事件是否存在,而是去决定我们能够科学地研究主观事件的程度”。他认为内部心理与外部行为具有同样的物理维度,行为主义者之所以排除对感觉、意识、思维过程的考虑,并不是因为它们不存在,而是因为科学方法对此无能为力。
  罗杰斯在哲学上服膺于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罗杰斯把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或经验世界称为“现象场”。现象场是指人们所知觉或意识到的部分。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知觉世界,所以每个人的现象场都不尽相同,对于同一客观现实也会作出不同反应。所有的人都生活在自己知觉的主观世界中,这个世界“从任何完整的意义上说,只有个体自己了解”。很显然,这与行为主义认为仅根据外界刺激就可以了解和决定人的行为的观点是大相径庭的。罗杰斯理论的中心是自我概念,这是一种以个体的现象场为核心,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与联系的完整的自我结构。在存在主义的语言中,常常把人称为“自我”、“自我存在”等,认为个人是人类生存的中心,以个人生活的主观体验论证个性原则。(萨特更是强调人的无条件自由和主观选择性。)罗杰斯则在自己一生的心理学研究中始终把自我概念、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等作为基本观点。他提出的主观选择先于行为可以说是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心理学命题。罗杰斯与存在主义在哲学上的师承关系是非常明显的
  2.心理学观的对立。
  斯金纳的教育观建立在他的心理学的研究上,他从研究动物的行为开始,将S-R关系扩大到人的环境——行为关系,逐渐形成了通过可操作的手段来预测和控制人类行为的基本思想。他认为对人类来说最适宜的环境应当是一种能提供精确的控制和可预测结果的环境。因此,他强调理想社会应对环境和人的行为进行控制,并根据在动物实验中形成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提出了一种行为技术说,主张设计一种以环境控制作用为基础,塑造合理行为的新文化。斯金纳认为,要把科学的方法应用于人类事务,就必须假定行为是有规律的,并且是被决定的。因此,一旦发现这些规律就能借助于积极强化来预测、控制、改变和决定人的活动。
  罗杰斯的教育观直接来源于他的“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咨询理论和实践,他最杰出的贡献也是创立了“以患者为中心”(后称“以人为中心”)的非指导性心理咨询疗法。在他看来,心理咨询的成功并不主要取决于咨询者的专业知识和训练,而取决于咨询者这个人本身和他对待被咨询者的态度,因为促进被咨询者行为变化的先决条件是咨询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和气氛。因此,他特别强调人的主观经验和自我实现潜能。
  
  (三)由两大教育观分歧引发的思考
  
  斯金纳将可观察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关注能够改变个体行为的环境因素,这对消除唯心主义的主观性和改善环境具有积极作用;而且,他将强化理论应用并推广至行为矫正、语言学习、程序教学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譬如他强调及时反馈的原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定步调原则,有利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小步子的原则,有利于减少学习的错误,能够使大多数学生获得成功;而有序化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然而,斯金纳作为一个典型的行为主义者,他把人类的学习完全归结为行为反应,而忽视人类的高级学习,排斥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学习者看成是被动的受控者。
  而罗杰斯强调尊重学生,承认每个学生都是必须尊重的独特个体;强调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强调学生参与教育的决策过程,允许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自由;强调学会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教师要做学习的促进者等。这些观念已成为普遍认同的原则,影响着今天的学校教育实践。但是他片面强调学生潜能的作用,而无视人的社会性, 过度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 使教学不恰当地拘泥于满足学生个人自发的兴趣与爱好, 过度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 忽视了教学效果的客观检验性, 忽视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这势必会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这两大教育理论都不完善,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这就要求在我们的当前的教学改革中吸取他们各自理论的长处,扬弃他们各自的狭隘和局限,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斯金纳.科学和人类行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斯金纳.行为主义的“乌托邦”.台湾:台湾志文出版社,1994.
  [3]江光荣.人性的迷失与复归: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4]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宁波: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5]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吴杰外.国现代主要教育流派[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