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遵循诗歌鉴赏规律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作者:张云生
[关键词]诗歌 鉴赏 规律 鉴赏主体 鉴赏活动
(一)鉴赏主体的心理机制
正像鉴赏离不开作为客体的作品一样,鉴赏也离不开作为主体的读者。诗歌作品之所以成为鉴赏对象而进入鉴赏活动,是因为鉴赏者的参与和鉴赏者能动的心理反应作用。诗歌作品如果不能进入鉴赏者的鉴赏,即使写得天花乱坠,也只能是一堆死的语言符号,绝无生命力。另外,面对同一篇作品,不同的鉴赏者的感受、体验会出现那么大的差别,从根本上说,也是由于鉴赏者各自不同的心理机制造成的。再就鉴赏者的鉴赏目的而言,他之所以参与鉴赏,主要是想体验作品中作者曾经体验过的感情,在自我与作者心灵的交融与碰撞中,一方面激起强烈的感觉,扬弃旧我,获得自由的新我;一方面完成应该由作者和读者共同来完成的作品艺术生命的双重创造。因此,搞清鉴赏活动中主体的心理机制,对于指导诗歌鉴赏实践和提高诗歌鉴赏理论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鉴赏主体的心理机制是指鉴赏心理活动要素和其他心理条件。心理要素可分为认识因素和意向因素两类。认识因素包括感知、想象、理解等,意向因素包括情感、动机、兴趣等。认识因素是鉴赏活动的基石,意向因素是鉴赏活动的动力。动力发动起来,鉴赏活动就会沿着铺满基石的道路向前运行,以实现鉴赏活动的优化效应。鉴赏心理各要素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组成一个共同运作不断变化的动力图式。
各种心理要素协调活动,再加上鉴赏者生理和心理、无意识和有意识、审美共性与个性等深层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整个鉴赏心理结构便复杂起来。这种动态的、复杂的心理结构,一旦和外在鉴赏对象的结构达到契合,外在结构似乎也就变成了一种富有生命的东西。它促进内在结构的巩固和保持,使鉴赏者的内在心灵在美的节奏中和谐地运动,从而产生美感,造成审美愉悦。鉴赏主体的其他心理条件是指心理信息贮存、心理定势、鉴赏环境、鉴赏“注意”等。这些心理条件主要强调鉴赏主体的生活经验、艺术观念、文化素养、审美能力、情绪心境等对鉴赏心理造成的影响。在鉴赏活动中,为了让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要素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还需要其他心理条件根据具体的鉴赏对象,对主体鉴赏心理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这些心理条件对鉴赏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鉴赏者的“二度创造”
诗歌创作是从生活到艺术,作者把对生活的发现、认识、评价,通过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读者阅读诗歌作品,则是从艺术到生活。他以作品为对象,在作品以其客观内容相制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自己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鉴赏经验去感受、想象、理解和体验,进一步丰富艺术形象,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再创造”为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并且通过“再创造”,对作品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进行“再评价”,以便对作品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作出自己的结论。因此,诗歌鉴赏者的鉴赏活动绝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而是始终活跃着鉴赏者的主观能动性地积极参与。
(三)鉴赏活动的运行轨迹
对鉴赏客体(作品)的审美结构进行静态分析,会发现这一结构是有层次性的。它好像一个同心圆,审美意象处在圆的最外层,属浅表结构。概念意义(历史内容、生活内容)处在圆的中心和表层之间的中间地带,属中介结构。情感内容和象征意蕴处在圆的中心,属深层结构。这三个审美层次虽是无形的,是对作品的一种抽象,但在实际的鉴赏活动中,却是活生生的,同主体的接受形成一种动态的运行过程。
一般说来,诗歌鉴赏活动的动态过程是从阅读作品开始的。在对作品“语言—结构”的形式因素的感知和符号信息的接收中,鉴赏者借助联想、想象,引发头脑中浮现出相关的审美意象。这是鉴赏活动的第一阶段,即阅读阶段。审美意象显现之后,鉴赏者通过理解、思维等心理因素,对意象进行分析整合,从而获得对作品历史内容的认同感。这是鉴赏活动的第二阶段,即析义阶段。在理解作品历史内容的基础上,鉴赏者还要通过情感的再体验和理性的再思考,深入到作品的核心,亦即“本体界”,进一步领悟作品深层的情感内容和象征意蕴,体味作品的内在生命。这是最后的阶段——深悟阶段。这三个阶段大体上前后有序,职责分明,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诱发,往返流动,构成一个动态的鉴赏过程。其中,阅读是入门,是基础;析义是桥梁,是纽带;深悟是关键,是核心。必须注意,“阅读—析义—深悟”三个阶段,并不只是说明鉴赏活动由浅入深的三个具体步骤,主要是指主体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复杂心理活动过程。
在整个心理活动过程中,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各种心理因素综合运用,充分展开,并非单一地在某一个鉴赏阶段发生作用。并且,各种心理因素虽然各司其职,各有侧重,但又彼此配合,互相渗透,非常协调地把鉴赏活动推向好似在广阔云天中自由翱翔的境地,最终使浓郁的情感在深度的理解和丰富的想象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验,同时领悟出作品的象征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