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开展诚信教育 创建和谐校园

作者:陈 颖




  高等院校作为社会主义高级人才输送者,其办学指导思想决定了必须把正确的政治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而对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重要导向作用的是诚信道德教育。高校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校园,就要从加强诚信教育做起,坚持课堂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道德感化和制度建设相结合,完善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信用体系。但是,面对当今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各高校必须要改变教育方式,加强诚信教育,倡导诚信行为。
  
  (一)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求知中的诚信缺失。进入高校后,许多同学学习不踏实,抱有侥幸心理,从而引发考试作弊,作业抄袭,论文剽窃等现象。第二,网络上的诚信缺失。由于每个网民在网上都是以一个符号出现,没有地位、辈分的区别,这促使各网民利用网络宣泄情绪;另外,现今的大部分网站无需真实身份的验证,这给谣言的散布带来了可乘之机。当今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在网络制度还不健全的今天,很容易在虚拟的网络前中迷失自我。第三,经济上的诚信缺失。在我国大力鼓舞学生接受知识,资助贫困生的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他们谎称贫困生,利用国家的各种资助政策骗取资助。第四,求职中的诚信缺失。大学毕业生最近流行着一种说法,“简历不作假,典型一大傻!”(《中国青年报》2004.2.21)。有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发现同个班却出现了多个班长,同时,这一现象也会间接地提高毕业生的违约率。
  
  (二)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欠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诚信是个多因素组成的动态系统。它包括对诚信的心理需求,诚信需求指向的心理动机,心理动机所引发的行为方式,以及诚信行为所带来的心理反馈。综合上述过程,诚信缺失是最根本的原因是行为人缺乏诚信的心理需求。当代大学生往往在家中深得宠爱,从而滋生任性、自私的心理,同时,他们又缺乏理性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上述两个内因直接导致他们缺乏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因而忽视了诚信这一无形资产的重要性。
  2.社会诚信意识的淡薄。一方面,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是导致大学生面临诚信危机的根本因素。大学生并不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他们是社会人,所以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偷税漏税,坑蒙拐骗,腐败受贿,假冒伪劣,搞形式主义等这些都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同时,错误的舆论导向认为“失信”的是能干,“守信”的是傻瓜,这就进一步使“失信”驱逐了“诚信”,形成了恶性循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但社会上的此类现象却造成了一种假象,使他们产生了一种错觉,做假是生存之道。另一方面,家庭的影响。部分家长在孩子面前并不以身作则,反而起了负面效应,这对当代学生的成长是相当不利的。
  3.学校诚信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是学生做假的直接原因。一方面,迫于就业这个目的,学校利用有限的时间把毕业生装扮起来,使其具有一个吸引人的外表。在一味追求外表的同时,我们的教育却忽视了强调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因此,这种社会带给高校的压力无意识地促使着大学生做假。另一方面,迫于就业的压力,各高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仅用成绩和各种证书来评价学生。学校缺乏完善的评价制度来衡量学生的品行、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情况也进一步导致高校学生忽视了这些无形资产。翻看学生档案时会发现,条条框框的内容大同小异,大部分的学生在其母校的表现都很雷同(除成绩等指标性的数据外),并没有突出地对学生的某个方面给予特定的评价。
  
  (三)增强诚信教育的路径思考
  
  1.提高学生自我教育与完善的意识。“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句话告诉人们诚是大自然的规律,而追求诚是做人的准则。要求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做诚实守信的人。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诚信为人之本也。诚信比金钱更具有吸引力,比美貌更具有实效性,比荣誉更具有可靠性。”为此,要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地举办文明修身活动,倡导当代大学生要高度自律,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不断地规范自己,提高自己。在此过程中,不仅使活动举办者增强了诚信意识,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还能带动周围的同学乃至全社会。
  2.营造良好氛围,倡导诚信行为。首先,要抓好始业教育。美国很注重诚信教育,如普林斯顿大学在新生从报到时,要求他们签署诚信承诺书,以此来作为入学的必要条件。更有不少学校为加强诚信教育开设了“荣誉守则”课,以此来警醒刚入学的新生,考试作弊、论文剽窃等欺骗行为的惩罚措施,并在相关文件上签字。要做好新生始业教育工作。新生的可塑性较强,正确的导向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其次,要加强课堂教育。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均在课堂度过,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这就需要学校在日常的课堂教育进行相应的诚信教育。如在会计学、媒体与传播、翻译学、法学、行政学等专业课程中不断地渗透诚信教育,这是学好此类专业课程不可缺少的精神,做好研究的必备条件。再次,要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建设。为防止网上成为“可以随地吐痰”的场所,校园BBS应该完善实名制,使网上用语更加文明,更加规范。最后,在校园网中开辟诚信论坛,为学校的诚信教育提供平台。这样一来,同学们可以就校园或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在版面上进行主题讨论和抨击。正确的舆论是个有力的武器,要利用好这个武器,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
  3.进一步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包括:学习诚信评价体系、经济诚信评价体系、生活诚信评价体系、择业诚信评价体系等四大评价标准。如在学习诚信中,对诸如考试作弊、抄袭作业、蒙骗学校和家庭的现象具体量化;又如在经济诚信评价体系中,对诸如贷款不还、恶意拖欠学费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价工作可以专门设立工作小组,定期对被评价人员进行一定范围内的测评,测评可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学校职能部门评定以及社会中介机构评定等几种评议途径。工作小组将测评结果整理成一段时间内个人的诚信档案。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快互联网的建设,使全国各地的相关部门都能及时调用并查看个人诚信档案。据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反映,《诚信档案》的实施使同学们更加明确了学习目的,自律能力明显提高,同学交往日益融洽,有相当数量的班级还向学院申请“无监考考试”。同学们不认为诚信档案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体现自己信誉度的机会。
  4.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制建设,是诚信教育得以长期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保证守信的人得到更多的荣誉和利益,而失信的人得到相应的惩罚。美国在考试作弊方面就有相应的措施,如在一次托福考试中作弊者,惩罚最高可达5年的监禁和25万美元的罚款。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乡试、州试作弊的考生将面临流放或拘留等不同方式的惩罚。所以,只有使诚信行为有法可依,才能保证诚信之风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