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教与学
作者:王晓梅
(一)认识数学学法的重要性
学习数学不仅要有强烈的愿望和热情,还要讲求一定的方法。数学学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提高数学素质,是影响数学成绩的最主要因素。虽然现在有很多课外读物的指导,但学生数学学法的形成还是要依赖教师的指导。也就是说,数学方法的形成主要靠课内而非课外,学生的证明分析方法、数学思维方法等都要靠教师的指导培养。
(二)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新授课和作业课
对于新授课,预习必不可少,通过预习,了解内容梗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再者预习是独立学习的尝试,对学习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洞察到隐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及时在听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对于作业课,要课前去做,去认真思考,这样才能检查自己的听课效果和迁移能力,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前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思考,在上课的时候进行检验和矫正,这样才容易弄清问题的实质,解决的问题才容易持久保持,解题思维才容易形成。
(三)课堂是学生接收知识的主要阵地,是指导学生学法的主渠道,而且听课的效率与学习效果直接相关
用心领受教师的讲课思路、解题方法,这一点对培养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新课,要弄清概念的形成和知识的前后联系、来龙去脉、基本方法,重点、难点、关键。对于作业课,要重点听清教师的分析过程。不仅要用耳听,还要用心领会,这样做是为什么,那样做又是为什么,自己当初没想出来或没做对原因在哪里。思考教师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要从中学习数学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一般化、特殊化等,如何运用公式、定理,了解其中隐含着的思想方法和技巧。
年级越高,对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越高。在听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勤动脑,还要勤于动笔,对重点知识做好记录,对于习题课,要做好改错工作,而且改错尽可能仔细些。
(四)课后的工作
课后认真地再看一遍书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它能够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知识和内容,提高自学的能力,而且对知识能够及时巩固,克服遗忘,使知识持久保持,这是积累知识的前提。课后要及时进行相关作业,以便消化新课知识,巩固相关知识点,检查听课效果及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迁移能力,同时也是课本知识的扩充。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题要理清思路,整理归类;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不要以为有了解题思路就行了,一定要一步不漏地算到位。做数学题,讲求一个字“精”。把一类题做精了,相关的就可以举一反三了。
(五)把书从“由薄到厚”到“由厚到薄”
前面几个环节做到了把书“由薄到厚”。在一个单元学习完了以后,要有总结和概括的习惯,理清知识的前后联系,这样可以贯通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提炼出它的精神实质,抓住重点、线索和基本思想方法,形成全局观念,使自己对知识有一个居高临下的理解,即“由厚到薄”。而这一个过程最好是由学生自己先来做,最后老师作个补充总结。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而且对于知识的掌握与否,就有一个自我能力评价,做到心中有数。
(六)对于一些精力充沛或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可能还要看一些课外的资料
在选资料时,以一本为宜,不宜过多。一般说来,数学的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方法在一本资料上应该完全有所体现。只要把一本书看精了,看透了,就可以进行相关迁移了。选资料要选有解答的,这样自己做完以后才能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评价,减少盲目性,提高效率。在看例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养成边看边跟着推理、思考、计算的习惯。这样才可能领会出其中一些解法和思路的实质和妙处,同时也让自己的思维得以扩散,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果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把上面这几点做好以后,对知识、思想、方法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形成了一种学习习惯,那么在以后学习中,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注意学法,就是注意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注意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没有什么秘诀。所谓绝招,是用细节的功夫堆砌出来的,是靠平时日积月累养成的。
学法指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如果把这种做法运用到教学当中,并且持之以恒,那么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和素质一定会得到提高,而且向社会输送的将是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