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批改创新研究

作者:曾雪芳




  新课程改革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传统的作业观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必须进行重大变革。本文试就作业批改,粗略介绍笔者的实践与思索。
  
  (一)新课程作业的价值观
  
  确立新课程的作业价值观。传统作业观将作业视为强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或工具,追求的是作业终结性的实效。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从时空来看,多层次、多样化的作业将构成学生课外、校外(家庭、社会)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作业已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正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和升华。。
  
  (二)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及其弊端
  
  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原来最常用的是“√”、“×”,打上一个分数,最后写两个字“订正”。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近来有些老师将批改程序改进为“√”、“?”,打上一个等级,最后写三个字“请订正”。“×”变为“?”,错是错了,给你点面子,或是留有余地,也许你的方法和结果与标准答案不一样,又怕埋没其创造性,所以以问号代之。老师尽管将分数变成了等级,但师生在心里是知道分数与等级之间的换算方法的。
  老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习题正误,比较学习差异方面,单纯的用“对”或“错”来评价,不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还影响师生间思想、情感的交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如何改变当前这种单一方式?可以利用评语来弥补这些不足。
  
  (三)将评语引入作业批改,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评语是批阅作业的一种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的优缺点,还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和进步。将评语引入作业批改环节,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
  1.利用评语指导方法。当学生作业中出现计算、观察、分析错误时,可以利用评语进行方法性指导,让学生明白正确的解题思路。用评语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的思考方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改正、找错,从而真正明白掌握该类问题的方法。此时,老师的几句评语,就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2.利用评语激发兴趣。恰当的评语,不仅能给学生指导学习方法,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如对一些作业完成较好的作业,不妨写上“方法太好了,可要细心!”“真聪明!你肯定还有高招,因为你是老师的骄傲!”表扬优生但也不能责骂较差的学生,相反,应抓住其闪光点,适时给予鼓励。如“好样的,有进步,继续努力!”“看到你在进步,老师真为你高兴,因为你付出了劳动”。“你准行,老师相信你!”这样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到了老师对他的关心,充满了希望,从而逐步产生浓厚的兴趣。
  3.利用评语,拓宽学生思路。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如果能在留意学生解题正误同时,注意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适时的精妙之语,给学生以点拔,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发挥潜能。特别是“一题多解”的习题,利用评语,“解法多,方法妙”肯定其见解的独特性,对“一题多解”,有的同学只用一种方法的,则写上“还有其他的解法吗?”“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
  4.利用评语,严格要求,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作业的评改,不能只停留在判断正误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外在体现主要表现在对作业的书写、格式、算理及过程上,及时运用评语指出作业中的不足之处,能让学生很快地加以改正。
  对于由于粗心而引起的错误,首先要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切的希望,改正缺点。“和细心交朋友”“搬走你前进的绊脚石——粗心”“你的字写得很漂亮,假如再提高正确率那就最好不过了!”一方面不打击其自信,另一方面使其改正不良习惯,培养严谨治学的态度。特别是一些素质检测的时候,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打分,培养他们细心解题的良好习惯。
  对作业做得正确,书写又漂亮的学生也不能不理,只打个“优”了事,还更应该使这部分学生保持下去,不妨也写上一些“你真棒”、“真了不起,老师太喜欢你的作业了,继续保持!”对于这些亲切而温暖的评语,学生不仅充满了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的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习优势得到正向迁移。
   总之,作业批改引入评语可以弥补“对”、“错”判断方法的不足,还能从学生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更有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