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探究
作者:陈慧玲
(一)课前预习,提出重点理头绪
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又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前预习不仅能使学生确定听课重点,而且有利于课堂提问有的放矢(学生向老师提问,老师向学生提问)。例如在讲金属的结晶这部分时,将重点内容“结晶的基本概念和过冷度对结晶的重要性”提出。
通过预习,学生对这部分的名词概念及术语(如结晶、过冷度、自由能、结晶潜热、生核率等)有了初步的印象,上课时,学生对这些概念及术语能很自然地接受,对重点内容也能很快掌握。这样,“散”与“杂”就会变成有条有理,很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妙记忆,积累知识助理解
记忆是知识巩固的一个重要阶段。孔子就提倡多识(即今之记忆),如说“学而多识之”。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根据先教的知识(新知识必须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记忆,可以省去大量的查找、复习、重新理解的时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基于《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散”与“杂”的特点,对有些知识不能单纯地死记硬背,应在理解的基础上,按事物的内在规律去记忆。
1.针对那些易混的概念和术语,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帮助记忆。例如将二次结晶、再结晶、二次再结晶三个概念编为一组加以对比,通过对比,不但可以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更重要的是可以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这样就可以较好地掌握这三个概念。类似的如将相、组织、组织组成物编为一组,将珠光体、屈氏体、索氏体编为一组,将索氏体、回火索氏体编为一组等。
2.对于各种材料,它们的种类、牌号名目繁多,如果独立去记,是很难记住的,但是如果掌握了材料的分类、编号、命名的原则和方法,这些也就不难记住了。
3.对于那些存在一定内在联系的事物,可以采用联系的方法帮助记忆。例如从钢的牌号,不但可以知道它的种类和大致的化学成分,而且还可以联系到它的常规热处理、组织、性能、主要用途等。
这样,本来显得“散”、“杂”的知识,通过记忆这条红线将它们紧紧地连在一起,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实例分析,解决问题找联系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有较强的工业背景,如能联系实际学习就能突破“散”与“杂”的禁锢,更深领会理论知识,例如在讲“钢的退火与正火”这一节时,找了个实例:用T9钢制作钻头,用20CrMnTi制作汽车变速齿轮,试确定它们的预先热处理工艺。
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学生不仅对退火、正火工艺选择、目的等有了更深地理解,而且从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看出了知识的内部联系,通过实例分析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而且更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提问,有的放矢寻规律
老师讲课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一个好的老师决不仅仅是满堂灌。课堂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而且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铁碳相图是研究铁碳合金的基础,对生产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对整个相图要求完全了解,包括其中的每个点、每条线、每个相区代表的意义。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特提出了一些问题:
1.如何根据Fe-Fe3C相图对铁碳合金进行分类?(点)
2.铁素体在室温和727℃时,对碳的溶解度分别为多少?(溶解度曲线)
3.将45钢加热到700℃、750℃、850℃时,其组织分别是什么?(相区)
……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学生从中找到了相图的规律,从而更加了解相图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对学好相图起到了较好的推进作用。
另外,复习、作业、课堂讨论等也有助于将课程中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只要弄清了课程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那么“散”、“杂”的知识就会变得“杂”而有章,形“散”神不散,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觉得其妙无穷,其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