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从认知语言学看有关动物隐喻的翻译
作者:张国权
[关键词]隐喻本质 动物隐喻 翻译策略
(一)文献综述
对于隐喻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经典名著《诗学》( Poetics) 和《修辞学》( Rhetoric) 。他认为:“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他物,这个词便成了隐喻词。”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一种文化反映和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有力工具。这一观点最早由上个世纪80年代的Lakoff和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正式提出。他们认为人类在交流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此类概念隐喻,如It’s time to get on with your life,Love is a collaborative work of art等。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隐喻本质是一个认知机制,在这一机制中,表现为具体的源范畴向抽象的目标范畴映射,人们对他们产生相似的联想,并利用对源范畴的感知去解释和表达抽象的目标范畴。这就是隐喻的认知模式,从模式中可以看出,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的发展,必然存在着相同与不同之处,这与翻译研究的发展十分契合,因而在翻译这些隐喻语言的过程中也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区别对待。纽马克指出:“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因为隐喻翻译给译者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要么传递其意义,要么重塑其形象,要么对其一进行修改,要么对其意义和形象进行完美的结合,林林总总, 而这一切又与语境因素、文化因素如此密不可分,与隐喻在文内重要性的联系就更不用说了。”
由此可以看出,人类思维模式的形成策略反映出的隐喻思维在语言表达时会显示出相对的相似性与相异性,英汉语在相互转换这些隐喻时,会表现出两种文化共有的、相一致的认知方式,但受到民族、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又会体现出不同文化的认知基础。因而在英汉隐喻翻译中既要保留一致性,又要注意区别对待。
(二)英汉语中,取之动物的隐喻有很多,较常见的有以下两类
1.英汉喻体、喻义融合的动物隐喻。由于中西方文化以及人类思维模式在程式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而许多使用动物的隐喻效果也极其相似。这些隐喻,基于中西方有相似的文化起源或认知基础,他们的喻体与喻义十分接近,融合了相一致的文化共性。下面举几类例子:
谈到驴,中国人会想到用“蠢驴”来骂人蠢笨,还用“犟驴”来骂人脾气倔强、固执。在西方人眼里是驴也是笨和倔的意思,例如: stubborn as a donkey 其犟如驴;You stupid donkey!How could you do a thing like that?你这头蠢驴!怎么会干出那种事儿来? 中国人对狐狸没有好印象。狡猾多疑的人被称为“狐狸”; 勾结在一起的坏人被称为“狐朋狗党”;而在英语里fox也没什么好名声。如He is a cunning fox他是一只狡猾的狐狸。狐狸的狡猾这一特性是中西文化都认同的。
狼在人们心目中最鲜明的印象莫过于凶残、虚伪、阴险与贪婪。a weasel pays his respect to the hen 黄鼠狼给鸡拜年,这是中国人对狡猾、凶狠的狼族的又一贴切的写照。在英文里狼也并非什么好东西,披着羊皮的狼,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出自英语);“weasel: A person regarded as sneaky or treacherous”在美国口语里指“狡猾、鬼鬼祟祟、卑劣的人,告密者”。
以上述各种动物为例,我们可见思维的共性使不同语言产生了相似隐喻表达方式。其喻体的内涵色彩也带有共性。然而像这种形象、喻体、意义完全对等或接近的习语是不多见的。
2.英汉喻体相同,隐喻意义相差别的动物隐喻。隐喻是文化的反映。动物在英汉隐喻中的形象差异所引起的联想意义和文化意象的不同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有的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英文中的 She is a cat就不能翻译成“她是只猫”,因为英语中 cat 喻意为“藏着祸心的女人”,汉语中“猫”则没有这层意思。两者形象、喻体虽然相同,但是喻意不同,因而直接翻译就不能被中国文化所接受。
英语里“a stormy petrel”指“会带来麻烦或预示动荡不安的人”。可汉语里的“暴风雨的海燕”却象征着“迎接暴风雨的先驱或勇士”,一褒一贬,意义和用法都不一样。汉语里的鸳鸯象征爱情,可是英语的mandarin duck却没有任何指含的意思,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怎么可能把mandarin duck与恩爱夫妻联想到一起呢? 没有相应的汉民族文化知识和心理联系是无法理解这个隐喻的文化内涵的。英语最好译成“a pair of lovebirds”;杜鹃(也称布谷鸟)是报春鸟,令人感到快乐。可是cuckoo(布谷鸟)在英文里的含义却是“傻子”。所以英国人Hawkes把《红楼梦》中的紫鹃译成了 Nightingale(夜莺)。
(三)针对动物隐喻的翻译策略
为了实现“功能对等”,译者就应该在译入语中找到与原文喻体隐喻意义相同的对等语,并在译文中用这个对等语去翻译原隐喻中的喻体,以期准确表现原隐喻中的喻体形象。
1.保留喻体法。译语与原语存在对应的关系,使动物形象再现成为可能。英汉语中有许多对应词语的隐喻意义完全一样或基本相同,因此采用保留喻体形象的方法是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有助于保留原语隐喻的文化特色,还能丰富译入语语言的表达能力。可以使原文文化进入到译入语文化中去,进而丰富译入语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采用保留原喻体形象的翻译方法无疑会使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致。
2.转换喻体法。同一动物形象在原语和译语中的语用意义相去甚远,甚至完全相悖。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就出现了动物形象名称的转换。这种动物形象的转换可以是一种动物形象转换为另一种动物形象,也可以是一种动物形象转换为另一种与之有相似特征或特性的人物或事物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不能直译,而是要找到译语文化中有相同含义的词语、习语来代替,这样既能使文章显得生动,又使得文化信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得以传递。隐喻中的喻体经常带有浓重的民族色彩。有时为了表达同样一件事物或同样一个意思, 不同民族的人们采取不同的方法。表现在修辞格隐喻中即为表达同一个意思而采用不同的喻体。对于这样的隐喻,翻译时需要仔细斟酌,了解翻译语种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才能准确完成含义传递。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很多有关动物的隐喻表达方式,他们是各民族生活经验和历史文化的智慧结晶,理解和翻译好这类动物隐喻不能脱离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针对不同的动物隐喻类型,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本文通过一系列这样的论述,希望对英语学习者在提高隐喻翻译认知能力方面起到一点指导和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Lakoff,G and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Newmark, P. A T ex tbook of T ranslation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黄鉴妙.隐喻的翻译[J].琼州学院学报,2007.
[5]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