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高职行动体系课程开发探索
作者:彭同明 何新洲
[关键词]高职 课程 行动体系 开发
(一)职业教育观与高职教育定位
我国的高等学历教育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普通高等教育,另一种是高等职业教育。就受教育者的智力类型来说,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由于高考成绩较好,说明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能力方面,逻辑思维能力更强,适合于逻辑思维型的学习。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两种能力相比较,形象思维能力更强,适合于形象思维型的学习。就培养目标来说,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学术型和工程型的人才。而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就教育模式来说,普通教育是以学科为体系的教育模式。而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采用行动体系的教育模式教学效果会更明显。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根据人的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采取适合的培养模式,来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高职教育如何定位。我们从图1所示的分析可以找到答案。
图1(a)描述了各类学生在两种智力类型方面的比值关系。中职生形象思维能力比值高,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值高。而高职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高于逻辑思维能力。图1(b)描述了各层次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高职教育要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兼顾工程型和技能型。图1(c)描述了两种培养模式对培养目标的影响,高职教育更适合于行动体系的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中要牢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观。所谓行动体系通俗地说,就是职业导向的专业;工作过程的课程;行动导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谓职业导向的专业,就是专业设置必须要有岗位指向,有具体的岗位和岗位群,而且必须是技术型和高技能型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是指专业课程按工作过程序化内容。行动导向的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工学结合,将观察、思考、实施、检查的完整行动过程引入到学习过程。综合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要注重掌握职业知识、技能,形成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要注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具备新知识吸收能力和转换岗位能力。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区别主要是在岗位定位上的差别和适应岗位的数量上的区别。高职定位在培养一线的技术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而中职定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
由于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都是学科体系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对学科体系的培养模式较熟悉。而行动体系的培养模式对我们来说还比较陌生。如何进行行动体系的课程开发不是很明确。结合学习姜大源教授的《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一书。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就如何开发高职教育课程谈一些体会。首先,一个专业的开办要进行如下一些步骤:专业设立——宏观课程开发(教学计划开发)——中观课程开发(教学大纲开发)——微观课程开发(教材开发)——教学实施——质量评估与改进等过程。课程开发是核心,是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体现,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要依据职业导向的原则。
(二)宏观课程开发
所谓宏观课程的开发就是教学计划的开发。是行动体系的培养方案在高职专业培养目标下的具体体现。宏观课程开发按下列步骤进行: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岗位或岗位群设立——岗位职责及任务分解——专项能力分析——教学分析——课程划分——课程编排。框架性课程开发如图2所示。
1.专业培养目标确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这里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是针对工科类、建设类、管理类、服务类专业而言的。高级技术应用型指的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岗位,高技能型指的是技术、工艺、技能要求较高的操作型岗位,一般中等职业教育培养难以达到要求的岗位。例如高速数控机床、5轴联动数控加工中心的操作工,必须具备较高的编程能力、工艺能力和机床操作处理能力及机床的维护能力。
2.岗位或岗位群的设立。要针对专业目标进行社会调查,确定在专业指定的工作范围内有哪些岗位。其中哪些岗位适合于中职生及以下的人员;哪些岗位适合于高职学生;哪些岗位虽然适合于高职学生,但与我们的培养目标差别较大。把那些适合于高职教育且在专业培养目标范围内的岗位作为本专业的岗位和岗位群。还要调查这些岗位潜在的发展和变化。
3.岗位职责及任务分解。从多个企业获取岗位职责、岗位规范、岗位工作流程、进行综合抽象。然后按每个岗位的工作流程划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
4.专项能力分析。完成每个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称为专项能力。每个专项能力包括如下内容:完成这一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规范、态度、设备、工具,所需的时间和质量标准要求。
5.教学分析与课程划分。将所有专项能力中通用的知识、技能按知识、技能的学科类别划分成若干门综合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每个岗位或相近几个岗位作为1门专业课程。确定每门课程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所需课时。在确定课程时,要考虑课时数适当,以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一般选取在30~70学时之间。
6.课程编排。课程编排就是确定课程的总体结构。一般采取阶梯渐进结构。课程按类型划分可以分为职业基础教育、职业专业教育、职业专长教育。职业基础教育包括普通文化和职业通用基础的内容。如语言能力、计算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职业道德、法律基础等。职业专业教育是岗位群中提取的共同知识与技能,以及岗位技能的基本训练。职业专长教育就是岗位能力教育。职业基础教育课程和职业专业教育课程可以根据知识的前后关系进行排列。有些基本技能如不受知识的限制可以提前安排。
(三)中观课程开发
中观课程开发的成果是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要编写好教学大纲首先必须弄清楚课程的类型。职业学历教育课程的主要类型有:改进的学科课程、综合课程、行动导向的专业课程等。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内容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按照学科的独立性加以逻辑的组织。职业教育中的学科课程在完整的学科课程基础上作了改进。主要改进有:将与岗位工作无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删减;知识描述通俗化、形象化,通过大量的实践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进行单课分段,将一门学科课程划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主要解决岗位群要求的学科必备知识。实践课程主要解决学科的基本技能。高职教育的课程应尽量减少学科课程。
综合课程是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密切联系和相互配合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而形成的课程。其知识更具有整体性、应用性。一般设计多个应用实例,将知识、技能进行重构。形成小的行动单元。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工学结合模式。
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类型在职业教育中适合于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
行动导向课程:行动导向课程适合于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是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理想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与岗位工作流程对应。行动导向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学生要按照资讯、决策(实施方法)、计划(训练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行动过程完成阶段任务。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例如机械加工工艺课程。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进行市场调查,确定材料采购方案和材料处理方案;夹具、刀具来源;外协加工厂家;技术难题解决方案查询)、独立地制定计划(制定完成任务的步骤和方案)、独立地实施计划(根据工件图纸确定毛胚尺寸;制定加工方案;编排工艺流程;夹具设计;刀具设计或选择;工时估算;加工工艺指导或加工)、独立地评估计划(检查工件质量和加工效率,修改工艺)。检查阶段教师对中间结果检查、修正学生错误的流程和作业。评估阶段教师和学生共同根据学生的实训过程、成果、综合能力的训练情况作出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评定学生成绩。由此可见,行动导向课程具有如下一些特征:课程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性,教师对岗位工作与规范必须比较熟悉;以学生训练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讲练一体化的实训场所;职业化的实训过程;课程可以采用项目法、任务驱动法;可以采用个人计划的独立作业、小组计划的独立作业、小组计划的分步作业等教学形式;广泛引入案例教学法、引导法、讨论法、调研法、角色扮演法等行之有效的职业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大纲是整个人才培养的局部规范,是课程的标准,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应在诸多方面进行准确而详细地描述。具体应包括如下一些内容:课程名称、课程学时数、课程类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学时分配、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考核办法等内容。课程类型不同应采用不同的实施方法和考核办法。
(四)微观课程开发
微观课程开发就是教材开发。教材开发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教材结构基本与教学大纲相吻合。教材是教学大纲中的知识及运用的具体体现。也是课程技能训练的指导。教材编写时既要考虑知识的有效传播,又要考虑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提高。在不同类型的课程教材开发时遵从的原则有所不同。
1.学科课程教材开发。在高职学科课程教材开发中,要注意高职学科课程是有别于普通教育学科课程的。因为高职教育的学科课程删减了一些与岗位群培养无关的知识,学科体系已不完整。再者,高职学生不善长逻辑思维,而比较适合于形象思维。在知识的陈述时应尽量减少复杂的公式推导。多采用通俗化、形象化的描述。并尽量能列举与应用相联系的实例,通过观察、实验、动手等手段帮助学生提高感性认识,注重知识的运用。
2.综合课程教材开发。在综合课程教材开发中,要将多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整合,并进行科学的编排。首先要考虑课程的横向组织,然后进行课程的纵向组织。横向组织应以认知的心理顺序为原则,而纵向组织应以知识的逻辑顺序为原则。在知识的陈述和处理上也要遵从高职学科课程教材开发的原则。
3.行动导向课程教材开发。行动导向课程教材开发者,要充分熟悉岗位流程、规范、知识、能力要求等。并能将岗位知识、能力、流程、规范进行抽象、归纳。形成一定的教学体系。为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岗位训练,可以选择典型的项目或任务作为训练内容。课程结构为岗位工作顺序结构。每项训练内容要有训练目标、训练方法、训练要求、结果测试等。
总之,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要建立自己的课程体系——行动体系,需要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探索。我们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和实践。
参考文献: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