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体育教学中学生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

作者:包荻文




  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体育教学有一种误解,总是狭义地认为只要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就行了,忽略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培养现代人必备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开始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尤其是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学校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品质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目标被单独提了出来,这就更加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从而也给学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优良心理品质的内涵
  
  品质指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现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犹如一座高楼大厦由地基、墙体、门窗等结构元件组成。良好品质同样也由多种结构组成。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品质是多元构成的,其中和人的认知结构、思维结构、知识结构、个性心理都有很大的关系。人们的思想与性格是动态可变的,所以心理品质也会波动。良好心理品质的培育与构建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心理品质的多元性决定了构建良好品质的多渠道和多样化,心理品质的动态可变性,决定了构建良好品质需要进行长期性和连续性的教育。
  
  (二)学生优良心理品质构建的途径与方法
  
  优良道德品质的构建。构建优良心理品质是多渠道的,首先要从道德品质的构建这个主渠道人手,充分挖掘体育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涵,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爱国主义教育是构建体育道德品质的主要内容,在体育教材中有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应当把它挖掘出来。
  优良意志品质的构建。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产生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动机,参与体育活动的锻炼过程中一定会产生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会遇到困难,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用意志克服心理上的各种障碍,积极地参加锻炼,达到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的教学目的。
  优良性格品质的构建。个人的性格不是天赋的,是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让学生参加喜爱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性格上产生相应的变化,表现㈩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如何构建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人课题,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培养成既有理智又富有热情,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及自强不息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教材安排的趣味性,使学生乐意接受,化难为易,使学生能顺利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
  
  (三)学生优良心理品质培养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注意多种性特点。根据心理品质构成要素的多种性特点,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各类教材的不同点,培养学生对应的优良品质。如在基本体操队形队列的训练中着重培育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在跨栏和障碍跑教学时着重培育勇敢与不怕艰难的优良品质;在跳高教学时着重培育进取性,攀登新的高度;在跳马教学时则着重培育学生的果断性;在篮球运动中着重培育协作性;接力跑时着重培育集体主义精神。
  根据心理品质形成的长期性特点。我们知道学生的优良品质不是通过一两次教育就能形成,而是需要通过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所以品质教育要贯彻经常性的原则,对一些基本素质要反复不断地进行教育,如队列队形教学,“步调一致”的练习要求,就蕴含着一定的思想性,其一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规范能力,其二是树立良好的作风。尽管“步调一致”练起来单调、枯燥,但对学生心灵的陶冶、促进是久远的。又如学生做广播操对组织性方面很有促进作用,开学初要抓一下,期中要比一下,始终把它作为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和校风、校貌建设的大事来抓。根据心理品质形成的长期性特点,驾驭工作一定要做到细水长流,常抓不懈。优良品质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受教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所以教师的师德品质对学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青少年学生总是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体育教师的活动能力强,与学生交往广泛,是学生首先模仿的对象,所以体育教师更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在教给学生技能,增强其体质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其优良品质,只有使受教育者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