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对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作者:冯一青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活动 社团建设
校园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个体有意或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诸方面与既定义化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
校园文化主要有校园精神、校园环境和校园活动三个基本要素构成。校园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是深远的,“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已成为共识。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红五月”、“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是校园内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各种类别的演讲、辩论、征文、科技等比赛吸引着广大同学参加;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的具有讨论、服务、游戏等各色活动是校园的时尚;甚至有不少大学积极参与像CUBA一类的大型比赛,并以其为龙头,开拓与之相配套的系列特色活动,促进校园健康风气的形成,凝聚校园“求知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
然而,校园文化的建设始终离不开校园学生社团的建设。校园学生社团,除了具有学校第二课堂的功能以外,更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学生锻炼成才、拓宽知识面、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舞台。
(一)社团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社团活动是“以人为本”教育观的最好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是要张扬人的个性,让人有自山的发展空间。“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要让人学会“互相交往、互相学习、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合作”。而社团是以学生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观点、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白发成立的志愿型群体。它既为学生提供发挥特长、表现才能和施展个性的场所,更为学生提供交往.合作、学习的机会,无疑它是“以人为本”教育最好的实践方式。
2 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起着繁荣和深化校园文化的作用。校园社团,具有活动类型层次多样,活动健康积极的特点。社团活动,具有群众基础广泛、活动自主、行为自律、结构松散、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影响力较强等特点,它是当代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之一。现代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在处于一种轻松、宽裕、平等的环境中,而且拥有自由的选择权时,个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因而,学校学生社团建设在创建校园精神文明,繁荣和深化高尚的校园文化,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 社团活动,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它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转化。学生从课堂上和书本里学到的理论知识,最终要运用到实践中去。如果完全等到毕业后参加工作再体现,势必出现一个较长的不适期。而社团为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搭建了一个平台。学生社团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阵地.通过参加社团开展的社会调查和实践服务活动,学生们能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发挥个性,培养个人能力,力将来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通过组织社团的活动,学校还锻炼了学生在组织管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能力。
4 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民主和协作意识的舞台,它完善了学生健康的心理个性。在社团内部,成员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同学关系。学生在社团活动讨论时,可以公开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平等地交换意见,有较浓厚的民主气氛。社团负责人由社团成员民主推荐或选举,活动内容由社团成员讨论决定,这就要求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要有较强的民主意识,能按多数人的意见去办事。与此同吋,也培养了大学生的竞争和协作意识。在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学术或社会调研活动中,同学们相互学习、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培养了大学生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二)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校园学生社团在各高校党、团组织及有关部门的悉心指导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社团组织形式单调,活动形式老化,经费投入少,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从深层次加以剖析,不难发现其主要问题有:
1 学校领导思想认识的不足,使学生社团建设得不到深层次的关注。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超功利性的,其出发点是人的发展,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然而目前,很多学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归口于学生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控制功能、导向功能等,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或者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这就使校园文化建设捉襟见肘。由此,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社团建设也就不能得到学校深层次的关注,部分学校出现的社团经费缺乏、活动开展单一、社团组织似有似无等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2 学校对社团管理缺少长期有效的运行体制,使得社团活动缺乏应有的凝聚力。学校社团一般是在校团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的,它是校学生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些学校团委把对社团工作的指导,变成了管理和参与,使得社团活动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失去了其本来的活力。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对社团建设没有作出长期的发展计划,更没有建设校园文化的目标。自然,学校学生社团不可能具备发展的条件,更谈不上凝聚广大同学。
从社团本身来看,一是部分社团缺乏严肃的民主制度。不少学校的社团每当换届选举时,都会出现一个过渡期,从而导致一些社团的工作时断时续,有些社团甚至因主要负责人没有落实,没有做好交接工作,出现工作停滞的情况。二是缺少活动制度,没有社团章程。目前的学生社团一般都“不设卡”,学生只要交纳了一定数额会员费,甚至不用交会员费就可以成为自然会员,大都不会进行什么资格审查,也不会拥有什么具有效力的身份证明;离开社团更是随心所欲.只要感觉自己不乐意了,随时随地都可以单方面宣布退出。这样制度下的社团,只能培养一批不负责任的学生.二是社团活动没有创新,更没有延续,也就谈不上有文化的积淀。许多学校的社团活动,今年如此,明年亦如此,因而,使得老会员在一年之后,就“看透了”,于是也就纷纷退出,使得社团的活动只有几个新面孔在那里摸索。
(三)社团建设的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建设离不开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更离不开校园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
1 不断提高对校园学生社团建设的认识,加大对社团建设的投入。针对当前许多学校的学生社团经费不足甚至没有的问题,一定要加大投入力度,使社团活动真正地得到各级部门和领导的支持。否则.就是一个先天不足的孩子,他的发展肯定是艰难的。
2 明确定位,建章立制,完善社团管理体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良好的制度作保证,社团建设和发展将是一句空话.其中,从学校的角度,一定要给社团作明确的定位,使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比如以教学为龙头,设立目标,让所有的学生都看到参与社团活动的好处,让学生有目标追求,就可一举两得。如一些学校的“演讲协会”、“求职俱乐部”就目标定位明确,发展得很好。二是在社团管理体制上,要确保社团工作的延续性,要让社团活动充满活力,这也就有了凝聚力。三是在建章立制上,学校要成为社团的后台保障,不能任由个别学生自由出入,无视社团章程。这样才能保证社团活动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3 专兼职教师的参与,提升社团品质,打造精品社团。在社团建设中,不能只顾建设,而忽视社团品质的提升。社团品质不高,就很难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为此,提升校园学生社团的品质,打造精品社团,才是学校社团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对一些学校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社团有相关专职或兼职教师支持和热心指导的,其社团就办得好、办得持久,成果就显著。以“英语角”为例,许多学校有外籍教师支持参与.它就吸引了许多学生,而且有很好的发展。
4 借助社会力量开展社团工作,走社会化的道路。学校的社团不应当是封闭的.就学校而言,所能为社团提供的支持与方便是有限的,只凭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借助社会力量,诸如学校间的联合、校企间的合作(比如出让校内体育比赛的冠名权得到赞助)等,这一方面可以保证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合作,可以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