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作者:岳培江
(一)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感受语言的魅力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准确灵敏的感受能力、直觉能力。加强语感训练,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觉。叶圣陶说:“文学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语言的训练。”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因此,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在语感的培养上下功夫。
朗读能得语言的声韵之美、情趣之美。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全是景物的排列。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诗歌所渲染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
朗读,特别是反复朗读,能获得认知上的感性直觉,这是获得语感的前提。通过朗读可以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正误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道出了读书的真谛。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抒情美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练习,适当的引导学生诵读吟咏,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具体方法有:第一,示范美读。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教师在示范朗读时要感情充沛,注意语言的转变,语速的缓急,讲究停顿的技巧和语气的把握,注意不同人物的身份、教养、气度。读起文章来,要抑扬顿挫,避免“千文一面”。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重写景,但又流露出时光易逝、功业难成的感叹,读时要注意这种感情,起句“大江东去”,“大”字宜稍缓,重读,以烘托气氛。“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宜稍快,以突出大浪淘沙、排山倒海之势。“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句话总管二句,是上阕的中心句,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和的三句比,宜稍低缓,以突出作者心中的无限感慨。再者,有配合教材的名家朗读录音也可拿来做示范。第二,齐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其他形式。具体朗读时,可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豪放激昂型的文章如大江奔涌、一泻千里,给人以排山倒海之势,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可采用班组齐读,造成一种昂扬、亢奋的课堂气氛;清丽婉约含蓄,如朱自清的《春》,宜采用配乐朗读的形式,造成一种轻松、惬意的课堂气氛;至于一些小说或戏剧文学,则可采用分角色朗读或课本剧的形式,如《皇帝的新装》,“试穿新装”、“大典游行”等场面可让学生上台表演。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涵的感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感。
(二)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
在新课标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篇名段要求学生背诵,有许多古诗词要求学生背诵。有许多文言文的段落需要背诵。如在高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就有2篇现代文节选、4篇文言文全篇、12首古诗词需要背诵下来,背诵量相当大。要想背下来,在理解基础上只默读是远不能达到的。只有大声朗读,反复朗读,形成语感,才能成诵。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往往忽视朗读。于此,我又有亲身经历:我的女儿上一年级时,老师要求背诵汉语拼音表,她朗读得少,好长时间才背得结结巴巴。我教给她:注意力集中,大声朗读。据情况可一气读10遍或20遍……然后再背诵。结果效果特别好,还受到老师的表扬。至今这个小方法仍是女儿背诵的小窍门。我又把此方法交给我的学生,果然也灵验异常。在长期的朗读背诵过程中,逐渐把对作品的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学生用这份独到的体会去理解文章,自然有与众不同的深刻体会,增强了学生自身的积累,受用终生。
(三)朗读可以丰富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新课标语文教材收录的课文文质兼美,名篇荟萃。无论是意境优美的诗歌,还是构思新颖的散文,往往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这些文章从语感上来说,有的热情奔放,有的浓郁苍凉,有的洒脱自然,有的淡雅舒缓。教师在引领学生诵读时,要读出节奏的抑扬顿挫、声调的高低强弱外,还要抓住这些文章的特点,倾注强烈饱满的情感,用真情去读。这样学生就会深入理解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增强对作者情感的认同,增强学生语言的感受力,激发学生情感,
(四)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朗读可熏陶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可从课外获得大量知识,积累课外诗一般的语言,感受诗一般的情怀。在阅读中纵赏古今,感受生活,品味人生。还可以让学生跨越时空,穿越古今,博采众长,从而为写作积累素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平时背诵下来的许多精彩片段或篇章,都可以用到写作中去。因为在长期的读背过程中,已逐渐把对作品的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了,那么学生用这一份独到的体会去理解文章,自然有与众不同的深刻体会,写出的作品也肯定具有个性色彩。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与加强朗读的训练,使学生从朗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从而发挥出朗读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