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中职财经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佘 涛
(一)传统会计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1 尚未形成明确而可操作的教育目标。相对不断变迁的会计教育环境来说,我们目前还没有一个科学明确的中专会计教育目标。仍然沿用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时代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统一的中专教育目标或者借用大专院校的。中专这一教育层次的界限模糊、不够明确。中专与大专和本科的教学内容只有广度的不同而缺乏深度的差别,致使中专会计教学无法形成自身的特点,无法满足社会对初级层次会计人才的需要。然而社会需要的会计人员是有层次的,有出纳、会计、财务主管、企业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政府机关会计、注册会计师、教师和科研人员等,不同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应有区别。
2 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但是目前中专会计教师普遍存在不同学校之间以及同一学校内部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老教师基础学科知识较差,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偏低,部分教师则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主要体现在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和税收知识欠缺,专业知识面窄,主要体现在教师分工太细,各中专学校普遍存在着某一教师长期只教一、两门课程的现象。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强,职业经验不够丰富等等。因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课本知识的灌输,课堂上教师就书本上的概念、意义、作用、类别、方法、例题一一进行详细讲解。“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成为中专会计教学的主旋律,等到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
中专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偏重于会计专业知识,会计专业课程的课时数占总课时的比重较大,其他课程不但课时数少,而且经常是相对固定不变的,这种格局与经济发展快速多变的特点不相适应。重视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忽视引导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培养。学生也许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如何登记账簿,但在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方面则显得不足。由于环境限制太多,课程安排不合理等原因使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形成一个良好而持久的运行机制。
3 教材制约教学活动,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材规定教学内容,是教师授课取材之源,又是学生求知之本,更是学生走向社会后尽快适应其工作的关键所在。而目前会计教科书各科目之间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包括课程数量、授课内容等方面。从会计准则出台至今,我国公开出版的各类会计教材不计其数,大都追求成龙配套。大多数教材结构、内容雷同是会计制度的诠注,缺少自己的特色。教材编写重复混乱,有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指定必须使用这些教材。
从教学方法来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过度重视完成教学任务和课堂教学,以单一的“填鸭式”的课堂讲授代替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讨论和深究,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无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原始,忽视了现代教学手段、设施的运用,课堂气氛死板、无新意,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且教师的劳动强度大,教学效果不理想。脱离会计课实务型的特点,忽视实践性教学,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极差。
4 会计教育与会计职业界失去联系和沟通。中专财经学校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由财政或经贸部门管理的,财经部门客观上成为学校与会计职业界交流和沟通的渠道和桥梁,加之过去会计的外部环境变化小,也不存在职业需求变化的情况,因而中专会计教育模式基本能满足本地区职业界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职业界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文凭之风盛行、人才竞争加剧,而经贸部门却冷漠了对中专的管理,从而导致了会计职业界与中专会计教育界的联系动变得松散了。这样一来,职业界的新形势下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和不断变化着的需求缺乏畅通的渠道传达到中专教育界,使中专会计教育目标无法根据职业界的需求建立并及时加以调整,造成中专会计教育目标的模糊性和盲目性。只好照搬大专院校的教学模式或者直截了当地依附于一所大专院校,以提高在职人员学历为突破口,维持生存。
(二)会计教学改革的基本设想
财经中专学校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方面、多个层次,下面仅就中专会计教学本身谈一些笔者的设想。
1 正确定位财经中专会计教学的培养目标。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1号公报中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确定财经中专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着重从社会需要、学校实力、师资力量各方面综合权衡,从我国目前财经中专的现实条件和会计职业界对人才的需求来看,财经中专并不具备与高等院校竞争的能力,社会对初级实用的会计人员的需要远大于对高层次人员的需要,特别是我国正处在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初期,受用人成本的制约,业主往往选择能用的而不是好看的,所以中专会计教学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也只能是:能负责具体审核和办理一般的财务收支,编制记帐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和办理其他会计事务的初级会计人员。制定这一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是:以需求为动因,把小规模的经济组织和个体经济对会计人员的需要作为我们的目标市场,“生产”出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中专财会毕业生。
2 全面开展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教学活动。
(1)采用和尝试新教学方法。目前可行的方法有:案例教学、团队教学、模拟操作、小组辩论、文章研讨等。会计教学应是各种教学方法根据其特点和教学目的的组合选用。在教材的处理上,学校应组织教师集中精力集思广益设计教案,而不必浪费精力去个人编写教案,教案在教学中应起到主导作用,成为教学当中的主要教学工具。同时对习题集、案例、会计模拟核算资料、教学版会计软件、教学录像等进行编制或收集。在此基础上要建立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换机制,以便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2)加强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会计学科教学由于数据和表格很多,客观上给教学增加了难度,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从物质上保证教学手段变革的需要。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比如组建计算机网络教室、开发研制会计教学软件。网络教室使用先进的投影仪等设备,可以进行实物投影甚至投影网络信息,再配合音像设备,可以较高质量地完成各种教学任务。如利用网络教室进行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的教学,就可以通过对各种原始凭证的实物展示,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填制和审核凭证的工作环境,使网络教室成为可以教学、讨论、练习、交流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会计教学中心。
(3)加强中专会计教育界与会计职业界的往来,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例。为了保持中专会计教育目标与经济环境需求之间的一致,中等财经学校与财政、税务、工商、金融等政府职能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与民间职业团体如会计师事务所和工商企业建立多种渠道的联系。大力提倡学校财会教师到企业和民间职业团体兼职。热诚欢迎会计职业界人士到学校讲课。与此同时利用各种方式加强实践性教学,一方面以务实的态度在校内继续加强会计实验室的建设,另一方面与企业界多多沟通,保证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至少为一个学期。
中专会计教育改革的路很长,改革的思路多种多样,但无论改革的方式如何,都应与不断发展的我国市场经济对初级会计人员的需求为动因,以提高中专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因为这项改革不仅关系到财经中专会计专业的办学是否有发展前途,而且还关系到我国职业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