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探微

作者:吴 胜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家庭较难整体融入城市,外出打工的农民将自己的孩子留在了农村。这些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中长大,缺乏父母的关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家庭与社会问题。这些问越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人们将之称为“留守儿童”问题,而其中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则是最为大众与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笔者也试图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原因进一步探讨有效防治的对策。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归因分析
  
  1、家庭环境原因。这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1)亲情缺失造成心理障碍。留守学生长期在缺乏母爱、父爱的环境中成长,多数农民工每年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同家,即使有一方父亲或母亲在家,但是家务、农活比两人在家时也一定会更多更忙,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也很少发现,即使发现也很难有时间去沟通、去教育,去擦亮他们的心空,以致他们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
  (2)家庭教育缺失造成行为偏差。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由于体力、素质等原因,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在家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气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3)安全感缺失造成正常人格发展障碍。留守儿童一般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当这种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和没有公共意识等心理障碍,如果缺乏正当和及时的引导,可能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2、社会环境原因。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可是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关爱和引导缺位;同时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儿童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3、学校环境原因。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实施单位,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体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生活、学习上难以赋予更多的关心和关爱,即使是在教师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电往往由于主客观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教育资源紧缺以及财政投入缺乏激励机制,如乡村教师短缺,有的老师身兼数职,要教授多门课程,非常辛苦,已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关心留守学生;另外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的机制仍在发挥主导作用,考核学校和老师的主要标准还是升学率一类的硬指标,因此在实践上大行其道的依然是应试教育的那一套做法,反映在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就是“带好一个差生,不如培养一个好生”一些升学无望的孩子有意无意中被抛弃了,而留守学生占了被抛弃中的绝大多数。
  
  (二)化解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不能只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措施,而必须通过全社会的综合治理,改变青少年的社会生存环境,使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方面形成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1、改进青少年的家庭生活环境,构建和睦与关爱共存的和谐亲子关系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就足见家庭环境氛围对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影响,因此各部门应加强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加大在各村寨的宣传力度,普及、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有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也有做父母自身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不少人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这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观念,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农民工应该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庭对少年儿童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同时,家长要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选择合适的监护代理人。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代理监护人能及时帮助解决,如果自己不能解决的,也尽力为孩子想办法,出主意,寻求解决办法的途径。
  2、构建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的学校教育环境。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应主动出击,营造良好的氛围。一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在学校开设“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引导留守学生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留守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学校政教处要定期召开寄居学生专题会议,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寄居生活,静下心来克服困难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学校还可建立“知心姐姐”信箱,专人负责给学生回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心理等问题,使学生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三是教师要切实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度。诸如,在学生生日时送去一张生日卡片,以示祝贺。当学生取得成绩之后学校向父母和监护人送去一封喜报——虽然这是永远无法代替父母的关爱的,但至少可以使学生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感情体验得到淡化和抑制。四是深人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充实他们的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如在假日里开展以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为内容的小制作、参观、实践活动等,不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减轻留守学生在假日里的孤独感。总之。学校要采用多种方法,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3、优化与青少年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使整个社会形成有利于他们发展的氛围。政府各部门应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开展“扫黄打非”斗争,重点抓好以青少年为传播对象的有害卡通画册、淫秽出版物的集中专项整治。广泛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邪教”等类似的主题活动来净化孩子们的心灵。逐步建立社会监护体系,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政府还可以利用机关单位、大中专院校、企业等社会资源为留守儿童寻找“一帮一”的帮扶对象,为他们寻找“编外父母”、“编外哥哥”、“编外姐姐”等,能在平时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与他们谈心,排解他们的孤独感,同时可协助学校老师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正确引导,防止他们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走上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一个方面。无论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应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关爱他们的心理健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