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浅谈学生自主管理

作者:周扬江




  一、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
  
  实施学生自主管理无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对整个班级,甚至整个学校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推进班级的整体发展,保障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1、促进学生社会化。学生自主管理的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发展。首先,学生自主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人的基本的品质之一,是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自觉承担一定的任务与义务。缺少责任感的人很难处理好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最终将难以有所作为。责任感取决于自觉的程度,在处于“置身事外”的状态下,就不可能有责任感。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就不能让学生成为“旁观者”、“局外人”,而必须让学生有承担责任的机会。在学生自主管理的方式下,学生在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的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责任感不断得到增强。其次,有利于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合作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手段,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则是进行有效合作的前提。
  2、优化班级管理效果。随着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日趋成熟,他们力图摆脱父母和教师的监护而独立支配自己,对来自教师和父母的任何约束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反抗行为。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及其他教师往往倾向于把各种规章制度及成人规范强加于学生身上,强制学生接受,这很容易引起中学生的反感甚至对抗,从而影响班级管理的效果。
  3、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当学生在班级内以各种方式进行自主管理之后,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与自主管理能力都将得到显著提高。在这一情况下,学生必然会将自主管理运用到整个学校的学生管理方式中,将自主管理的理念渗透到学校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头脑之中,从而在整个学校形成一种学生自主管理的氛围。当这种氛围得以长期保存并发展时,它就会转化为校园文化,对全校所有师生员工的思想与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二、学生自主管理的保障
  
  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必须给学生自主管理提供一定的保障,否则容易使学生自主管理流于形式,影响学生自主管理的效果。为了保障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自主管理,必须增强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激发学生自主管理的动机,引导学生探索自主管理的方法。
  1、增强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长期以来,学生一直处于被管理的地位。没有参与管理的机会,这就使得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与自主管理能力都比较弱。因此,必须首先增强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使学生理解自主管理的意义与价值,了解进行自主管理是他们的权利,知道自主管理对自身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增强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自主管理中来,以主人翁的心态来管理班级。
  2、激发学生自主管理的动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但不论何种形式的动机,皆是由学生的需要所引发的,因此班主任可以从两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动机:一是向学生提出自主管理的要求,班主任首先必须采用各种手段来确定学生自主管理的水平,再依据学生自主管理的水平向学生提出自主管理的要求。这种要求能够引发学生的外部动机,增强学生自主管理的愿望。教师向学生提出自主管理要求的时候,要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理,即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高或过低,否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动机。二是引导学生直接参与自主管理,使学生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体验自主管理的乐趣,引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比较持久、稳定,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来进行自主管理,使学生在自主管理中体验快乐,把自主管理当成学生自我追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
  3、引导学生探索自主管理的方法。学生的自主管理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是在班主任与其他人员的指导与培养下,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形成的。引导学生探索自主管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情境体验法。班级中的情境是丰富的,班主任要善于抓住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当有学生违反了学校纪律时,当班集体活动取得成功时,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如果我是老师”的讨论,使学生学会站在老师的立场、站在管理班级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这种对情境的讨论与体验中,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能够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二是组织变革法。组织变革法,就是改变班级的组织结构,如在班级中增设班干部岗位,设立班主任助理、实行值周班长制等等,通过组织变革,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使班级整体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综合提高。三是角色互换法。角色互换法就是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轮流担任不同的职务,这样能够使学生对自主管理有着更全面的认识,提高学生参与班级自主管理的能力,角色互换法使学生既有机会承担管理者的角色,又有机会承担被管理者的角色,能够丰富学生的管理体验,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综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