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职教创新型人才培养初探

作者:任伟秀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要跟上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步伐。因而培育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各类人才便成了新时期教育面临的当务之急,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培养创新人才更是重中之重,
  
  (一)打造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非常关键。
  
  1.增强学校和教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当今世界,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知识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所以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扎实工作,锐意开拓,把崭新的2l世纪职业教育办好。
  
  2.教师必须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师要不断掌握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要大兴科研之风,形成理论先导的意识,理论是一切行动的先导,扎实宽厚的理论功底对教育实践的现实指导意义非常重要。要学得进,钻得透,用得上,完成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3.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一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见物不见人、见书不见人、见分不见人、目中无人的教育观,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发展观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教学。第一,要有创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研究、教学资料查询、教案编写、课件制作,并借鉴网上教案,用最新的教学资源丰富、完善和充实教学内容一第二,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形式,丰富课堂内容;利用网络环境,实时抽调网上课件资源,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第三,开展超越时空的远程教学,全新的校园网络决不局限于校园内,通过网络拓展延伸到校园外的各个教育网站这样,不论在什么地方,学生都能够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及时得到最新的教育信息。第四,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学生通过调用网内共享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软件,实现自主学习。利用网络教育,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眼界,培养兴趣;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二)不断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
  
  1.要进行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一种全新的评价模式。以往社会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于对成绩的认定,“以分定优劣”的现象还十分普遍,这就直接导致了这样一种“怪圈”的出现,即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教师和学生就像是提线木偶,被考试的指挥棒指挥得转来转去、结果是教师教得死,学生学不活,最终窒息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坚决摒弃这种旧的评价模式,要注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激励与期待的语言去评价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特别是职业教育,要淡化分数观念,强化全面发展意识,推行“优点+特长+鼓励性评语”的评价模式,突出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品尝到个性被认可,成绩被认定的喜悦,从而会更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上进的积极性。
  
  2.要继续深化考试制度改革,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千改万改,如果不改革考试制度,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考试制度改革是关键。现在有些职业院校和一些普通院校一样,利用考试杠杆调节督促学生学习。而这往往适得其反,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必须把学生从沉重的理论研究学习中解放出来,集中更多的精力在职业认知和操作技能上下工夫,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实践证明,职业教育只有更注重技能,更注重素质教育,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一
  
  (三)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建市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倚重“师道尊严”,很多教师教育学生要“唯师命是听”,不允许学生“越雷池一步”一学生在教师面前唯唯诺诺,不能说,不敢想,久而久之,本性活泼的个性变得压抑沉闷,这怎么能够张扬个性,怎么能够创新?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以威吓人,不以势逼人,要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知服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要摒弃“师者至尊”的观念,树立起学生是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的概念;就是要摒弃长幼尊卑的观念,树立起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
  
  2.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要下大力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我们的学校真正建成学生的学园、花园、乐园,使学生在这里快乐、活泼、健康地发展,要加强学校人文精神的构建,增强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浸染其中,得到心灵上的净化和熏陶。要建立严格的校风、谨严的教风、宽松的学风,对学生的奇思异想,对学生的种种“出格”,要包容,要爱护,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当然更要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权威,树立强烈的自信心,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是一个简单轻松的话题,也不能随着人的意愿一蹴而就,它涉及面广,需要社会各界与教育界的联动,但不管怎么说,只要我们努力去做,就一定会把一个崭新的教育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