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怎样上音乐欣赏课
作者:秦 杰
歌曲欣赏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审美不是一般的娱乐、消遣,不是漫不经心或被动完成,它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行为所以,欣赏音乐歌曲,首先要珍视它,热爱它,一般来讲,要主动的多听,认真听,听多了,静下心来听进去,自然会有所感情,久而久之便会熟悉它,并逐渐理解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以它非常特殊的历史,现实地位成为家喻户晓的歌曲。中国的每一所大、中、小学校的升旗仪式,重犬的外交活动,体育赛事等都要奏响这首“时代强音”。可以说,这首歌曲已成为中华大地永恒的声音。那么,这首歌曲好听,扣人心弦,深入人心究竟是怎样体现的呢?我仅以此歌曲为例,谈谈我在音乐课教学中上歌曲欣赏课的一些做法,以供同仁互相学习、借鉴。
(一)了解音乐家及其作品的产生时代、社会文化等有关背景
《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作者田汉,曲作者聂耳 聂耳1933年开始音乐创作,1935年小幸去世。他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共创作歌曲37首,如《打桩歌》、《码头工人歌》、《大路歌》、《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铁蹄下的歌女》等集战斗性、民族性、群众性于一体,领中国现代音乐创作新风之军,莫无产阶级音乐事业之基。他的歌曲作品反映了劳苦大众的生活,抒发了被迫人民的心声。
《义勇军进行曲》原是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曲。这部电影表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时刻,投身抗战奔向前线,为民族生存而赴汤蹈火的英雄主题。它在影片中一唱出,立即产生巨大反响,并随救亡运动的开展而传遍全国,成为亿万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战歌。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暂定为国歌。
(二)要注意抓住音乐的主题,细心感受它,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体味它所刻画的、展示的音乐形象
《义勇军进行盐》的主题是“英雄”主题,是一首十分精炼、极富特色的进行曲,G大调,四二拍、全首歌曲的歌词为: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你听,歌词为散文式的自由体新诗,语言简洁明了,各句长短错落,语调铿锵有力。为民族生存而浴血,为国家独立而战斗的情志,洋溢于字里行间。聂耳则用鲜明的曲调,独具匠心的节套,使歌词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力更加集中、强化。首歌曲充满活力,一气呵成,催人奋进。如它的前奏大调主和弦分解进行,使旋律一开始就壮阔而坚实。在第二小节强拍上出现一个六级音“拉”,它是全句、全曲的最高音,在这里又做“强倚音”,因此又体现了中国民族调式与西洋大调式相结合的特点。在第三小节处,“咪,哆,嗦”三个音在节奏上却出现一个八分二连音。它因打破原来的节拍等分形式,故很强烈。在第五小节变成两个二三连音连续奏响,尔后进入主音。第一、第三、第五小节节奏的递进发展及变化发展之处所奏的又同是一个“嗦”音,这样既形成了力度,渲染了急迫感,又具有庄严,宏大的气势。
好的歌曲作品,其强弱抑扬等表现要求,都自然地含在旋律流动的趋势之中,如“中华民旗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中华民族”等字,不论乐谱上划不划强音记号,都会自然地唱,奏成强音。“到了”二字节奏紧缩,既突然又必然。而此后唱“最”字时,自然义形成虽在弱拍但绝不可能弱唱的强音。这种“以腔托字”的结合,把“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自己的解放而斗争的意志、情怀,表现得十分鲜活,强烈。
《义勇军进行曲》全歌短小,内容的表达和形式的完善高度统一,天成一曲不可模仿的时代强音。它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检验,不可替代地成为我们国家的光辉象征。
(三)熟悉一些音乐的表现手段
欣赏音乐歌曲不能单一殍留在被动的听,或唱这种表达手段,还需要一些音乐知识积累,熟悉一些音乐的表现手段,特别是综合性的,总体的表现手段。换句话说,需要起码的知识武装。对于一般的欣赏者来说,音乐中最能给人以鲜明感受的,令人陶醉的是旋律,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可以列为:旋律,和声,织体,复调,力度,音色,唱(奏)等法。我们平常欣赏音乐歌曲,通常应熟悉旋律和和声这两种表现手段。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粗浅做法。
给学生讲欣赏歌曲的旋律。旋律是构成音乐的形式,抒发思想情感的最重要的表现手段旋律本身就是音乐的语言,它表达感情。比如节奏平稳,级进为主,自然舒缓的旋律,表现平静安和,清秀幽雅的情绪或意境。另一种表现手段是和声和声是丰富、扩展音乐表现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和声在歌曲表现力上的作用是巨大的,杰出的作曲家从来都对和声这一表现手段予以高度重视。如《义勇军进行曲》定作国歌之后,和声配器经过加工,唱奏速度放慢,因而更加庄严雄健。
上音乐歌曲欣赏课贵在“用心”去品味,去听。尽管中学音乐教学的条件极其有限。但美好的音乐属于我们大家。懂得欣赏美好的音乐,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文明程度的一种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