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作者:姚 彬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置身于其中、借助于亲身经历获得知识经验的学习;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直至最终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既可以看成是一种学习过程,又可以看成是一种学习方法。作为一种过程,它是指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或操作程序、作为一种方法,它是指学生基于学习经验形成的独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是一种内潜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研究性学习具有主动性、开放性、亲历性、创新性特征。语文研究性学习一般包括以下这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研究情境,激发研究兴趣
  
  研究性学习更多地需要以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等内住学习动机为前提。研究性学习不同于外部要求下的接受学习,它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这种学习的动力是由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本身引起的,指向的是探究未知的知识领域、解答自己的疑问,获得了新知和问题的答案是对学习动机的奖赏,显然,如果学生缺乏求知欲,对学习毫无兴趣,仅仅局限于“碰到问题”而不是主动“寻求问题”,也就无从谈起研究性学习。现代动机心理学一般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掌握知识、增长技能为目的的掌握性目标定向,另一类是以显示能力、超越别人、获取赞许为目的的表现性目标定向。研究表明,掌握性目标定向的学生,对学习内容一般采取深层次的加工,重在探究问题的实质,对核心问题付出的努力更多,往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而表现性目标定向的学生,对学习内容一般采取浅层次的加工,学习组织无序,对学习内容往往避重就轻。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内在学习动机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这种积极的学习不是来自于教师作业布置的外推力,而是产生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内驱力,也就是学生自身兴趣所然。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语文学习全新认识,如何使这一过程充满生动的、不可泯灭的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找到这个链接点,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内驱力。兴趣可增可减,这就看老师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唤起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这一语文实践的活动中去,我认为兴趣是首要的,它是研究的前提,也是学习的动力。所以老师的教学重在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致,使之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学习才有了创造性,而这正是我们教的最终目的。
  
  (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定研究课题
  
  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但其根源依然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因此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源泉。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理念,正说明语文研究性有着广阔的天地。问题的普遍性,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需要通过研究才能解决,问题同样有它的“层次性”。问题由目标、条件,障碍三要素构成,目标——表明“问题”解决的对象是什么?最终要达到什么程度?条件——面临“问题”,你已经拥有哪些主客观条件?障碍——面临“问题”,你需要克服的困难是什么?有无解决途径?由这三个要素构成的问题,就形成了一般性的问题、较难的问题、需研究的问题三类,一般性问题,目标明确,条件充分,障碍不大,课堂上学生和老师可以共同解决;后二类是最容易形成课题的,但过去我们常常把一个较难的问题,当成了一般性问题对待,讲一讲,说一说就算完成了任务。发现了问题,不应由教师来解决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提出对策,形成课题,写成小论文。
  
  (三)自主学习,自主研究
  
  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全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只是以促进者、指导者的身份,给学生做指导,提看法。学生完全可以不受老师的兴趣、爱好、视野的限制。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够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研究性学习,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将更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语文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检验、自我评价,实现学生自我研究学习语文的愿望;伴随着由于掌握科学的学习过程而获得的最大学习成果而带来的积极情感体验又构成了学生今后全面发展语文素养的内部动力,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自我认识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实质上也是一种内省和反馈活动,它可以使学生从自己经历过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受到启发,从而使研究性学习不断地得到优化;使学生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和增强。
  
  (四)合作学习,合作研究
  
  研究性学习往往需要小组协作。尽管研究性学习可以采用个别化的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种完全孤立的学习。受个体的能力和学习资源的限制,在多数情况下,研究性学习需要小组协作进行。通过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各展所长、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可以解决更多的研究课题,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实效,让每一个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最优的发挥。如我们在高中开展语文专题性阅读研究学习中,先是将每班学生根据他们各自的兴趣,自由组合,像喜欢《三国演义》的,爱好《水浒传》的、对戏剧有兴趣以及爱好外国文学作品的等进行分别组合,在一个班中分成了七八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五人)展开,认真规划,细致分工,确定课题,然后收集资料,共同阅读分析归纳、整合,从而形成研究成果,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改革,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教育观念在教学领域的体现。
  因此传统的单一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已经不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研究性学习需要更灵活,更有效的组织形式。学生之间的合作毋需质疑,教师与学生也需要合作,研究性学习请调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运用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状态,激发探索的欲望,培养创新能力,把研究性学习引人语文课堂教学中,将研究的理念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这将是我们努力探索和实践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