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浅议课堂提问技巧

作者:张同花 谭新东




  本文仅讨论课堂教学的预设性提问的技巧问题,不讨论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提问和学生提问的问题。
  
  (一)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课堂提问是师生在课堂上进行双边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是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是巩固学习内容,保障学习效果的有力武器。
  
  (二)课堂提问的时机
  
  首先,应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的心理状态来加以把握。其次,教学视角也是课堂提问时机选择的重要依据。再次,教学进程也是把握时机的决定因素。教师可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而灵活选择提问的时机。
  
  (三)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即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富于启发性地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问题。怎样的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呢?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参观或其他实践活动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2)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
  (3)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教学中教师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
  2、突出重点原则。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对于课堂中的同类问题不平均用力。
  3、层次性原则。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他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
  4、适中性原则。要求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答回都能得到发展。若提出的问题低于或高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就不能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出问题的难易、深浅应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
  
  (四)课堂提问的具体实施
  
  1、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每节课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特别要考虑中低程度学生的参与面,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时机让他们参与,争取每节课全班大多数学生能有解答问题的机会,更好地激发班级群体积极思维的热情。
  2、提问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课前设计的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的提问,教学中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地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完全拘泥于备课中的设计,应围绕提问的中心内容,根据学生答问的反馈信息,适当变通。对难以回答的问题采用分解、诱导的方法,把问题分成几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小问题;对回答不明确、不全面、不深刻的学生,可进一步追问;对离题的回答,要及时改变语言角度或改换提问方法,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使他们做出正确的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用和蔼、鼓励的目光注视之,使其不感到紧张,拘谨。同时,无论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不应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待其回答完后再进行耐心点评。
  3、提问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然后指名回答。思考时间力求照顾到全体,以中等偏上水平的学生为标准。这样的标准,对于水平差一点的学生,虽有难度,但经过努力也可跟得上;对于水平高的学生,也不至因为节奏太慢而影响学习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