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美育的促进作用

作者:轩友莲




  21世纪,我国把开展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方向。就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手段来讲。主要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能教育完美结合,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五育”中,美育是最有活力,最其渗透性的因素,在整个素质教育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储善
  
  德育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现象、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美育是在和谐的环境中,陶冶个体的性情,抑制其功利化倾向,在潜移默化中储备了跨越生死、不计利害的道德情操,使人逐渐高尚起来,即起到以美储善的作用,
  1、美育促进人意志心理结构的完善。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从而实现预定日的心理过程。自由意志是伦理道德的核心。
  2、美育增强德育的可接受性。通过美育,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使学生更乐于接受并主动参与教育,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思想道德的熏陶。
  3、美育促进人格的完善。德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塑造个体完善的人格。解决现代人格扭曲的问题。
  (二)美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启真
  美育过程中渗透着理性的直观能力,使人的理性与人的感性相沟通,引导人由认识走向创造,起到以美启真的作用。
  1、从生理角度来看,美育可开发大脑的潜能。现代脑科学研究提出了大脑两半球的“双势理论”的“思维互补理论”,指出大脑两半球是有分工的、具有互补性,一方面,可以使大脑左半球得到休息;另一方而,由于人脑接收到更多的外部信息,通过两半球积极配合,能充分调动潜意识中的创造灵感。
  2、从激发人的动机来看,美育可提高学习的兴趣。通过教育,激发学生对自然、社会和科学的广泛兴趣,引导他们热爱科学,热爱学习,以主动的精神去探求知识的奥秘,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和手段。
  3、从思维的度来看,美育有利于培养形象思维。科学研究表明,形象思维早于抽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美育能提高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进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艺术的形象思维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潜能。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
  
  (三)美育对体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助健
  
  美育可以从身心两方面来促进体育,起到以美健体的作用。
  1、促进人的生理健康。美育可使人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使人心情舒畅,肌肉放松,心律舒缓,机能协调,能消除各种有害健康因素的困扰,促进有益健康的生物化学物质分泌,从而增强体质和体能,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2、促进人的心理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通过听音乐、练习书法绘画、游览名胜古迹,可以调节人的心理,保持情绪稳定,增强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3、促进人的形体美,促进体育技巧的提高和完善,人的形体健美和运动技巧的形成,都必须符合美的规律。通过美育,可以使学生按美的规律来塑造形体,完善运动技巧,向着和谐、均衡、健美的方向发展。
  
  (四)美育对劳动技能教育的促进作用——以美益劳
  
  美育是手脑并用,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体验到劳动创造的美。在美的体验过程中,既可使道德情操得到升华,又可以提高在实际生活和劳动中创造美的能力。
  学校在美育教育中起决定性因素,因此学校应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开设美育课程。可适当开设高雅艺术鉴赏、音乐、书法、绘画、影视评论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建设美的环境。一是硬件环境。美丽的校园对审美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富有时代感和凝重的音乐感的建筑,充满诗情画意的绿地、操场,本身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学牛的审美素养,二是软件环境。高素质的教职员工既是美的示范者,又是美的传播者,他们能把美育和其他学科的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科学的管理教育模式可以为学生探寻美创造良好的条件。
  3、营造美的氛围。学校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美育活动来营造美的氛围,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增进审美能力的发展。美育活动应追求群众性,力争做到人人参加,人人受教育,在校园形成热爱美、追求美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