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理念是先导 课堂是关键 反思是提升

作者:李均华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节课,教师首先做好知识积累、知识更新、知识迁移。
  
  (一)教学要注重知识积累、知识更新和知识迁移
  
  1、知识积累。知识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渊博的知识积累不仅是教师业务水平的标志、影响力的源泉,也是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点,教师就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也有同样的看法:“语文教师要有拼命吸取知识营养的素质和本领,……只有自己知识富有,言传身教,才能不断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她还强调:“居高才能临下”。“要能‘生产’出现代化的人才,教师自己须思路开阔,执著地追求知识”。
  2、知识更新。教师的知识更新要打破传统的、陈旧的甚至是落后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体系。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教材、新课程,教师必须对传统教育观念进行更新。要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理念;为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必须对自身原有的教育科学知识进行更新,教学之余要努力充实和丰富自己教育学、心理学及分科教学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写好心得体会,为后续教学积累宝贵的经验;课程改革强调了课程综合化,强调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及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一因而教师要想透彻讲解和分析某一专门学科知识,往往得借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更要注重文化知识更新。
  3、知识迁移,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思维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作为教师,知识的迁移,就是把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意识,然后再通过消化、整合传授给学生。作为学生,就是把教师所教的知识,通过消化吸收,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教和学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二)备课是前提,课堂是关键,课后反思是提升
  
  教学始终要抓住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核心,引导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心态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毋庸讳言,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而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牢牢把握这样几个环节:备课是前提,讲课是关键,课后反思是提升。此外,还要引导教师学会交流,学会感悟,学会表达。
  1、备课是前提。要让学生跳出题海,老师就得跳入题海。选一些精题,典型题,切实为学生减负,课堂也不再是对答案、满堂灌。让师生跳出“忙—芒—盲”的怪圈。
  2、课堂是关键。课堂上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二者缺一不可。让学生学会学习,走在教师的前边。课堂上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三不讲”即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
  3、课后反思是提升。让教师学会课后反思,通过反思,提升自己。每上一节后,就想,假如还让我上这节课,我如何上?有那些不足应该克服,我还应补充哪个例题,哪个习题,反思后还要学会交流:与学生交流,与同学科教师交流,与专家教授网上交流,在交流中捕捉信息,获取知识,提升自己 交流后学会感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悟出一些新道理,培养学生的悟性。
  最后还要学会表达,尤其是文字表达。教后有所思,有所感,有所表达。引导教师从写反思笔记,到写教学论文,到参与著书立说鼓励教师实现由教师到教育家的过度。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要更加重视知识的积累、知识的更新和知识的迁移,把握好备课、上课、课后反思几个重要环节,学会交流,学会感悟,学会表达。只有这样才能把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才能使学校教学工作跨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