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谈“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丛春燕




  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是摆在计算机教师面前的重大问题。教学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是一个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教学模式。以任务带知识,学生既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学会了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任务驱动教学法” 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从计算机学科操作性强、技术发展更新快的特点来看,计算机课程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的电脑操作应用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不是浮泛在对知识的讲解和理解上。任务驱动教学法正是当前指导寻求适合高级学习的教学途径的最佳教学理论。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四个主要环节:创设情境(呈现任务)、确定问题(明确任务)、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完成任务)、学习效果评价(任务评价)。创设情境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任务的细化,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学习。一个“任务”设计得成功与否,是这堂课能否成功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任务”即不能过于简单,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性,激发不了兴趣,又不能过于复杂,学生会觉得高不可攀,失去兴趣。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任务”,让学生有“跳一跳可以吃到果子”的感觉。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指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或资源,学生通过小组内部的讨论、交流、争论、补充、修正,加深每个人对该问题的理解,找出并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思维,进行认知建构。学习效果评价指学生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教师适当作出点评,并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点拨评析成果,完善认知结构,学生通过对学习任务的分析,对学习情境的有效利用,建立自己的思维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以个人成果(如独立完成的作业、一个研究报告或是一个电子作品)的形式出现,这时学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完善,必须通过教师对其学习成果的分析、评价,以达到完善认知结构、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上课时首先给学生演示“成品”,如一期小报,一张统计表,一幅图画等,然后边演示边讲授做“成品”的步骤,过程中涉及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在一节课的45分钟里,仅用10分钟讲授和演示,剩下的时间统统给学生上机练习,教师来辅导答疑。每一节课都要求学生学会几个技巧,完成一个阶段内容,也就是一个“成品”或“半成品”。学生在操作中遇到问题,教师答疑并提醒全体注意,这样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任务清楚,循序渐进,学生操作及时,学有所得。
  为了使学生在初学阶段能更好地完成“任务”,我们往往将一个大的任务分解成几个小的任务。例如为了完成一个小报,我们可以将分解成这样几个小“任务”:①设计标题、字体、字号、颜色、位置,②设计正文部分,包括段落,段前距、段后距、行距、字体等,③插入图片,调整图片的版式,④插入表格,表格线的设置,单元格的对齐,表格与文字的对齐,⑤页面的设置。经过这样的分解,学生不仅能了解到他从这个“任务”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还能清楚地了解到他对这些知识点,已经掌握了多少,还有多少没有掌握。这样学生自己心中有数,他就能有针对性地学习,哪些内容可以自己弄懂,哪些内容需要与同学讨论,或者查阅资料,哪些内容需要请教老师,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以下目的: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促使学生形成动机,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上课演示“奥运五环旗”,让学生一模仿二发挥。这节课设置的任务符合学生的实际,多数学生都关心奥运会,非常熟悉五环旗,一看就有兴趣;另外,应用的技巧难易适当,即复制和粘贴,多数学生很快能学会,只要教师在讲授步骤中特别注重知识点的把握,学生在自己画时就能抓住重要步骤,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
  2.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作为教师演示的课件,一定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制作,才能达到“任务驱动”的目的。这时,教师演示讲授操作步骤,尽管“全体广播”使学生只能用视觉、听觉,不能操纵计算机,但是教室里鸦雀无声,竟没有一个人不是全神贯注盯着显示器的屏幕,这时的学生求知欲望最强,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想学会这引人入胜的动画是怎么做出来的,也就是说,“任务驱动”创设着一种适当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认知的冲突,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
  3.给予学生成就感。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包括教学思路、教学过程,还有教学效果。计算机学科必须动手的特点,使教师的教法不可以纸上谈兵,也使计算机的考试不适于死记硬背。“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为着“任务”、为着制作一件“成品”或“半成品”去动手操作,去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比如,想让五环互相环套,却涂抹了圆的一部分弧;想嵌入几个漂亮的汉字,却一个字都输不上去等等,逼你提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当大功告成,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立刻又在考虑:“我不能白做,得留下,留在我的软盘上!”接下来就学存盘——一节课没停手,既没感觉累也不感觉枯燥,不知不觉就下课了,要不是下面时间还有课,手怎么也不愿离开那小鼠标,这似乎不像考试,可再想想,难道这不说明你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完成了“任务”,不是考试合格了吗?
  4.开拓学生的创造力。“任务驱动”对于学生,开始是模仿,制作出与教师的“成品”一样的作品,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接踵而来的便是丰富多彩的创造作品,这就是由“任务驱动”引发的学生的无穷的创造力。计算机学科是开放性的、知识更新极快的学科,在课堂上不可能将一个软件的所有功能都学到,也没必要这样做。计算机教师在教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任务驱动”正好给了学生这样一个机会。在一堂课上,不可能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一样,掌握快的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后,又琢磨能否将自己画的图或网上下载的图片插入文档中,有的开始为迎新年制作贺卡。新的追求激励着学生去学习、去探索,去创作更美妙的“精品”。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它特有的优势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它继承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很多优点,扩充了传统教学方法中少有的“学”的因素,增加了激励的机制,使学生更易、更透、更活地掌握教学内容,同时深化和扩充了教材内容,实现了大纲的基本要求又能使每个学生依据自身能力获得最大收益,充分挖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