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浅谈理想的汉语教学课堂

作者:张晓萍




  [摘 要]本文通过列举目前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魅力缺失现象及其分析,提出应把人文关怀渗透在教学中,让汉语课堂洋溢爱的情感,追求理想的汉语教学目标。
  [关键词]汉语教学 人文关怀 审美风貌
  
  作为汉语教师的语言,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余间,都应该充满魅力。语言体现了一种整体的美。这种整体的美就体现在教师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选择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运用教学语言、发掘语言魅力等方面。这些因素凝集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和教学本质就蕴涵于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并为学生评品体验,使教学课堂充满学习的美,人文的美。
  当我们用特有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去优化汉语教学过程,在课堂上用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时,我们的课堂就会流淌出美妙的旋律。师生在这种美妙中惬意地徜徉,视野开阔了,人格提高了。美的语言让学生冲破了枯燥而令人窒息的学习氛围,让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汉语,真正地走进民族学生的心里。这就是我在汉语教学中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一、课堂魅力缺失之现象及分析
  
  现在的汉语教学课堂上,时常感觉到缺少了点优化的教学过程。课堂上要么是教师僵化的老一套的词语教学模式,要么是眼花缭乱的教学形式:比如有的课堂教学形式过于多样化,课堂气氛虽然热热闹闹,却不见有多少实际可学的内容;有些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内容的本身上下功夫,而是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知识信息输入的内涵。一堂课下来,黑板上只写寥寥几个汉字,学生也很少动笔;还有一些教师没有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出现概念偏误,给学生输入错误信息还浑然不知;甚至有的教师把自己还没有弄懂的问题拿来让学生讨论。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以上汉语课堂魅力的缺失现象,其共同点就是教学理念缺失和知识结构偏低。多年来,民族学生为了应付HSK等级考试,有些教师一味追求达标率,让学生陷入大量的习题训练和频繁的考试中。“度”把握得不好,使学生的恐惧感加重。再加上有些教师上课语言贫乏,缺少趣味性,因此课堂气氛沉闷单调,学生听得枯燥无味,这样的课学生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呢?教师的语言失去了生动形象丰富性,便很难准确地传达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势必影响师生间真情交流,信息的反馈,难以使学生深入学习,理解消化所学内容,所以汉语知识的营养就很难被民族学生消化吸收。
  由于汉语教师缺失了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课堂上缺乏灵动的活力,教法呆板,学生不积极配合,思维被抑制;教师按部就班,学生亦步亦趋,缺乏创造性;教师只顾“复制”教材内容,然后“粘贴”给学生,使学生缺乏创新的空间和土壤,这样的课堂必然呈现出“冷清”的思维流动,教材便成了束缚学生自由灵性的锁链,大量的词语、语法、课文、阅读、写作等课程便成了许多民族学生不可逾越的障碍,学生感觉乏味就在所难免了。
  
  二、把人文关怀渗透在教学中
  
  怎样上出充满趣味的汉语课?有人认为汉语课就应该做到室中书声朗朗,教室热热闹闹。我认为:这只是课堂的表面形式。实际上好的汉语课应是教师情感投入,学生积极参与,充满讨论气息,充满人文关怀。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是汉语知识,而且在双向互动中情感得到交流,运用汉语的技能得到提高。由课文而悟道,由悟道学做人,真正达到教书育人完美结合的境界。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强调对人的培养,对个性的张扬。《新课标》中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趣味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处处依赖“课本”,而要对课本内容做出独特的解读和情景创设。不同侧面地引导民族学生琢磨、体会、领悟,掌握。同时,教师还要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例如刚初中毕业进入中专学习的学生,已经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对“爱”这个词非常敏感。当老师讲到“爱”这个词时,学生的反应往往是:有的羞涩,有的脸红,有的窃窃私语,通过观察我发现同学们对爱的理解比较狭窄,一谈到爱就会联想到情爱。为了引导民族学生对“爱”有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便启发学生让他们说说什么是爱,爱都有哪些?并且围绕“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再让学生把列举的每一种“爱”都用一个事例来进行说明。学生踊跃参与,积极发言,列举了各种不同的“爱“。通过这种方法,同学们懂得了“爱”的博大,“爱“的美好,并且明白了只有不断地为他人为社会付出“爱”,才能赢得更多的爱,更多的尊重。最后再请学生把这些感受写下来。多做类似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累语言,更能吸引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升华的效果。
  
  三、让汉语课堂洋溢着爱的情感
  
  世界著名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说:“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在汉语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着重关心学生的自身及其发展,笔者认为汉语教师的语言应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诚恳并富有激励性,应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语言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我经常要求自己的行为须在真挚的、没有偏见的情感下面对我的学生。比如汉语基础水平差是汉语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大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特别希望老师能够理解,并鼓励他们。但是往往在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这个细节,对某些学生的无知和理解上的困难,表现出焦躁不耐烦,语言生硬,甚至鄙视,这对心灵稚嫩而敏感的学生无疑是一种伤害。俗话说得好:“亲其人,信其道。”此刻学生感情受到了伤害,那么他对老师的尊重、信任、爱戴势必大打折扣,你所传授的“道”他能主动接受多少就可想而知了。相反,老师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肯定欣赏的眼神,都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的爱,打开他自卑闭锁的心灵,激发他学习的热情。老师的爱象一盏灯,给学生迷失的心带来希望和光明,让他们有了勇气和自信。这样做的结果能促使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素养在关爱的沃土里得到全面地涵养和提高。要让每一位民族学生都能真实地感受到教师的爱,享受到学习汉语的乐趣。从而创造汉语课堂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民族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如地运用汉语表情达意。
  总之,充满趣味的富有人文内涵的新课堂将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充满着求知的渴望,流淌着师生间真情的表白,涌动着师生灵性的互动。课堂也将成为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沃土,精神栖息的理想港湾,成为师生难忘的一次“人生际遇“。因此,为这些纯朴的民族孩子上好汉语课,成为他们发自内心呼声。虽然我还没能很好地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达到这样的境界,但只要站在这三尺讲台上,这就是我孜孜以求的目标,也应该是我们汉语教师的共同追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