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采用项目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作者:张 翔




  现代电子工业发展很快,一方面电子产品中大量使用了新的电子元器件,另一方面在电路设计中也广泛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而现行专业主干课程内容中很少涉及这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学生毕业后很难与现代电子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轨。如何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是我们积极探索的一个新问题。从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研究发展来看,采用项目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就能够很好地实现对职业类学生的培养。
  
  (一)电子应用专业项目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1.确立电子行业职业专业方向,全面修订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整合课程体系,构建项目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是教学安排、组织的依据,是实施项目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前提。首先我们应根据电子行业职业性原则,通过广泛地社会调研和相关企业专家顾问的论证,从电子技术应用企业已有的或新出现的相关职业或岗位分析入手,列出这些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点,技能工作态度的要求,再根据职业情景和职业能力的同一性原则,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职业性专业体系。接着将学生应掌握的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个项目,每个课题依据不同的知识点又分成若干个子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具体理论和技能要求。这样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而是瞄准目标、围绕项目的一体化教学。
  我们将本专业需学习的《电工基础》、《电工技能训练》、《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技术技能训练》、《高频电子》等项目训练课程,经过整合的教学过程以项目课程为主线,突出技能的培养过程和职业特色,强化技能的训练。将理论教学内容嵌入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之中,以基本操作训练为基础,适当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及工艺性、实践性较强的实训,实现了校企零距离培养。
  2.编写出比较实用的项目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教材。依据模块化、项目化的要求及项目课程标准及技能鉴定标准,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针对性、适时性、有效性原则编写出项目课程教学教材。我校电子系已初步编制出部分校本教材。
  3.加强理实一体化教师的培养。通过组织教师利用节假日进工厂顶岗锻炼,参加技能培训,让实习老教师传、帮、带以弥补其操作技能的不足;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技能培训;从企业引进优秀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学一线;聘请一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这样以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水平,满足项目课程教学的需要。为此,我校电子系的所有老师都在利用假期到企业挂职,为实现新的教学模式打下扎实的基础。
  4.建设项目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基地。要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习教学的“一体化”场所,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心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保障。我校电子系在建设实训基地时就充分考虑到这点,保证了所有的实习室都可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可采用的基本模式
  
  1.课堂教学训练。将相关理论知识溶入操作过程,只要学生掌握怎样做,结果是什么,而不强迫要求学生了解为什么这样做。学生通过项目的实践和完成,培养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调的能力。通过现场教学、案例分析、辩论会、实训操作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课堂训练,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提高。
  2.校内实训。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受到最基本的工程技术和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实训包括设备的使用与保养、生产工艺与技术及生产管理等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就某一技术或操作在集中时间内进行反复训练,直至掌握。因此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及早进入职业角色,接触实践,了解生产,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为校外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校电子系与部分电子企业已经签订了来料加工协议,学生通过不断地进入角色的训练,技能水平及适应能力已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校外实习,社会实践能力训练。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到企业参加实践活动,通过校外实习,学生了解和掌握企事业单位的现代化设备、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等知识,了解社会,增长了知识与才干,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4.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整个教学质量评价可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且以过程评价为主。首先通过分析调研确定评价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设定评定指标。量化指标,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影响,使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系统,成为体系。例如根据学生对操作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获得不同成绩评价。这样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就有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就十分明显。
  总之,项目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已成为职业教育中比较理想的方法,关键在于项目的构建并编制出与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这样就可以减轻教师备课的难度和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另外,相应的实训基地的建设非常重要,也是本教学方法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我校电子系在这方面正在做积极的探索,我们将进一步努力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