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正确处理三个关系推进职教语文课程改革
作者:吴秋霞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语文 课程改革
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核心问题。职业学校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学生今后的就业与生活产生影响。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好语文课与专业课的关系、课程自身宽度和深度关系、满足学生近期与远期需要的关系成为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
(一)语文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语文的功能定位是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上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在充分、可靠的职业岗位能力基础上,即在注重文化知识的基础性、功能性、工具性的基础上,更注重专业核心知识的科学性、独立性和专业技能的先进性、实用性。职业教学如何让学生学为所用并与将来的岗位衔接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学中不应该仅限于学科内容的教学,而应更多地结合学生的专业,语文教学同样如此。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处理好语文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呢?
一个基本的原则是语文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指的是把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与专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专业性,实践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提高学生的能力综合性和能力实用性。必须克服语文教学中学科本位模式的束缚,加强语文教学与专业学习的整合与渗透,使语文学习与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紧密衔接,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老师要以“应用”为教学目的,即要加强语文教学的“应用性”职能,并帮助学生扭转“应试”的学习习惯。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许多相通之处,在教学实践中,要尽量贴近各专业学习实际,让学生发挥专业特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使语文学习有益于学生的专业学习。教师可以随机应变,使面向学生生命发展的“素质型”教学模式与面向学生专业发展的“职业型”教学模式“双线并进,互动运行”。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形式与专业课搭桥,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和专业学习相得益彰。面对着专业教学环境、资源进行针对性的语文素质的培养,以此为桥梁,可以促进学生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方向、有目标地向社会拓展。比如在全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材中,第一篇课文是《手》,在分析课文的时候,主人公于仲嘉高尚的医德应该是分析的重点,“于仲嘉端起他的残臂,仔细观察了一会儿。轻轻放下后,从衣袋里掏出一个有些像圆规似的金属小架子,放在手里轻轻摆弄着。”要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细节描写,同时结合将来学生将要从事的工作的岗位要求、职业素质进行讲解,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可以说,学生语文基本能力提升的过程,是与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的过程同步展开的,甚至是合而为一的。这样,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氛围里,能够积极主动地增加语文基础知识,增强语文应用能力,使语文课程走进学生的心田,为今后创造灿烂的职业生涯、走好美丽的生命历程打好必要的语文基础。从这一方面来说,以能力为本位,在培养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的同时,渗透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以提高学生毕业后运用语文参与就业竞争和职业适应能力,以及接受再教育的能力,是当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二)语文课程自身宽度和深度关系
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重视:语文课向专业课的渗透(融合),在增强语文课程的实用性、应用性、工具性的同时,不能失去语文的本色特征,不能放弃语文课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素养、思想素养、审美素养等方面的多维功用的发挥。变革课程的学科体系,不等于取消语文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性、特殊性。否则,不仅会阻碍语文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而且必将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从而对他们职业人生的顺利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角度,遵循后现代课程观的相关阐述,如何在教学中打破封闭的格局,使师生都能站在一个宏观的开放的视野下看问题,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 我们在语文课程改革中要处理好知识的宽度和深度的关系。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理念,打通前期课程,即通过这些课程,不仅向学生展示不同领域的知识图景,而且强调通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让学生深入理解不同课程的思想与方法。从知识到课程,从教师到学生,从培养目标到管理制度,走“拓宽”之路,打破现有的课程体系局限。
我校主持的省职教学会立项课题《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语文课程改革实践性研究》目前取得阶段性成果,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彻底打破原语文教材的一般体例和教学顺序,将语文教学内容分为文字、口语、写作、文学修养、综合提高五个模块,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使语文教学不仅贴近于高职护理专业的实际需求,而且为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及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满足学生近期与远期需要的关系
学校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学生人生积累的最基本途径,特别是学校的教学质量决定着学生近期目标的实现,它是学生远期目标或者说人生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前提。高职教育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服务,针对性强,但是仅仅强调应用也是不够的,语文课程改革要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满足学生的近期需要,也要考虑长远的需要。
面对未来的新环境,为了给学生创造将来走进社会以求生存和发展的良好条件,语文课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坚实的实用知识和能力基础,以适应既满足近期要求,又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远期需要。为此,我们的课程体系要针对学生将面对的相关医学行业,关注学生的适岗、应变的就业竞争力。在课程体系构建时,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
要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岗位迁移能力,注重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有机结合。从我校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来看,绝大多数到了医院就业,也有部分从事了其他行业,还有部分进入了高等院校继续学习。就业单位不同、岗位不同,就要考虑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层次性、实用性和长远性的问题,提供具有发展潜力及弹性的课程,知识不能过浅,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兼备,而以近期目标为主。在近期目标中,按照用人单位对岗位人才的要求实施教学;课程的设计要有层次感,有难有易,有大有小;设计还要有效,要解决实际的问题;在远期目标中,语文课程的设计要有相对的发展性。
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服务于就业,而核心是培育职业语文交际素养。职业语文交际素养培育的过程就是学生文化素养提高的过程。因此,正确处理三个关系,在推进职教语文课程改革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