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例释词语视觉形象色彩的应用

作者:邵玛峰




  [摘 要]词的视觉形象色彩的应用是不可忽视的很重要的方面,应用得好将能增加语言的形象生动性,唤起读者想象的美感,获得再创造的艺术享受。
  [关键词]修辞 词语 形象色彩 应用
  
  汉语里许多词,除了有抽象的概念意义外,“还使人有某种生动具体的感觉,即所谓形象感”。并诉诸于人们的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人心里的感觉等),这就是词语的形象色彩。它是词义的一种附加意义。在语言应用中词的理性意义固然重要,但词的附加义的应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很重要的方面。
  “词语的形象色彩的应用以视觉形象色彩的居多”,这是因为我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首先是视觉方面的认知,一个事物的名称、形状、颜色、动作或状态等方面的信息也是最先被人感知的,其中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的应用当然也就多了起来。比如“蜂窝煤”、“煤球”的理性意义虽相同,都指称同一对象,但形象色彩不同。相比而言,前者比后者更形象;主要是它更能突出事物特征。又比如说“这个人脸黑”、“这个人脸很黑”、“这个人脸黑极了”、“这个人脸就是黑”都比较抽象、笼统,具体怎么黑既不明确,也不生动;而老农民说的“这个人脸黑得像锅底”就是比较好的语言了,通过比喻把“黑”具体化、形象化了,所以也就生动起来了。其原因之一是喻体(锅底)是具体可感且为人们所熟知的;二是抓住了本体、喻体的突出共同特点(黑);三是吻合了说话人的身份,显得生动贴切,若是指煤炭工人则改说:“这个人脸黑得像炭一样”会更恰当!这正如小说当中人物使用的兵器,杨排风用的是烧火棍,猪八戒用的是铁耙子,这才来得自然,不然猪八戒使起猴哥的如意金箍棒来,谁看着都别扭。
  这只是两个极生活化的例子,写诗作文中也是如此。毛主席有一首诗《长征》刚开始发表在报纸上不久,收到了山西大学历史系一位教授的来信,信上在赞誉了该诗的妙处后,又指出了值得商榷的地方:诗中“金沙浪拍悬崖暖”一句中“悬崖”无诗意,拟改作“云崖”为好。后来,毛主席谦虚地接受了他的建议,并致信感谢这位“一字之师”。确实,从语言表达效果看,“云崖”一词除了具有“悬崖”的相同理性意义外,还更具有视觉形象色彩,更能唤起读者的美好想象。同样道理,在文学作品中,“云海”之于“云”、“麦浪”之于“麦”不也是更具有形象感吗?
  视觉形象感的词语用的好,就能给我们用语言“描绘”出一幅“图画”来。正所谓“诗中有画”。如元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该小令用12个表具象或想象的名词构设了一幅秋郊夕照图,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烘托出旅人的哀愁。布景巧妙,形象鲜明。形容词的应用更是实至名归。无论是七岁骆宾王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还是诗圣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都更能表现出画面色彩映衬的优美,艺术的真实美景昭然如画,历历在目。
  动词形象感的重视,古往今来已是至理。王安石的那句诗“春风又绿江南岸”即是明证。诗人曾选用了“到”、“过”等十几个词,最后才选了“绿”字。“绿”在这里已不是一个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态),而是活用为了一个动词(表示事物变化的状态),有“使(让)……变绿”、“吹绿”之意;同时还有了视觉色彩意义,更吻合春天描绘,这样词义表现就丰富多了,也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此“绿”不亚于同样对春景描绘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字。对人物的动作的描写更是离不开形象感的动词。鲁迅在《孔乙己》里对孔乙己买酒付钱的情景这样描写:“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碗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里选“排”字,非常恰当和精彩。它不仅体现出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性格,还让人联想到那九文大钱来之不易。再看《西游记》中猴子的动作描写“急忙跃起,抡棒便打”,一“跃”、一“抡”、一“打”便把猴子机灵、敏捷、急性、侠义的性格给写活了。
  由此可见,要想使语言变得形象生动,传神感人,不注意“炼字”,的功夫是不行的。 “炼字”的过程就是一个选择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的词语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最佳语言表达效果的过程。“莫泊桑的老师弗罗贝尔(福楼拜)所说的那句金言,终竟是千古不易的定论。”
  综上所述,词的形象色彩也是我们在学习和应用语言的时候,不可忽视的很重要的一方面。理解并学习运用好词义的形象色彩,将会使我们的说话和写作大受裨益。为我们使用的语言插上想象的翅膀吧,它将让听众和读者的心灵在艺术的美丽天空中自由地徜徉,从而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