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高中历史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探索
作者:郭蔚云
(一)高中历史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在教育过程中,积极的情感能直接转化为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关注入的精神世界和情感需求,应该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是据调查反映,学生喜欢历史的并不多,普遍认为历史很枯燥乏味,是什么导致学生厌倦历史课呢?当前的中学历史学科成为了高考的工具,历史学科内容被抽去了精神和情感,只剩下了干瘪的条条框框:历史教育的人文性和趣味性的丧失,工具性的增强,使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大大降低。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问题,即教师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情感因素和发挥情感功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理智感,培养学生的美感,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达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高中历史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
情感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情感不是灌输的,应该是体验性的。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习的促进者。那么,教师如何实施情感教育呢?
1.创设良好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情感培养。学习产生于某些特定的情境中,良好的教学环境是顺利实施教学的前提条件。我们在教学中离不开必要的硬件环境,也需要关注教学的心理环境,平静的心境、愉悦的情感、师生融洽的关系都会生成良好的心理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各种感受同他们接触的各种情境发生着交互作用,并不断地在进行调整,同化自己的各种感觉经验,从而完成教学目标。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要,能增强学生学习的效率,对学生的行为具有指导和控制作用。
2.采用强化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策略,是实施情感教学的途径。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迅速普及。信息技术具有信息量大、虚拟性、交互性、延伸性等特点,深刻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并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创设情境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集中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等手段为教学服务,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情感的体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直接体验情感。历史学习中的角色扮演,就是以历史人物的特定身份出现,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从而体验历史人物当时的情感,模拟历史人物当时的表现,以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通过角色扮演这种途径,学生们可以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及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在讲授“戊戌变法”一课时,为了使学生体验谭嗣同为崇高理想献身的思想感情,我选择了以下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去体验历史人物高尚情操。让学生设计狱中谭嗣同的内心独白,并在课堂上为同学们表演。在角色扮演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升华。通过角色的体验,学生的知、情、意同时得到发展。
进行社会调查,间接体验情感。社会调查即通过走访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或当事人,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使学生产生情感的体验。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直接材料,形成真切的历史感受,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情感的发展。
3.增加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评价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进行系统的调查,并评定其价值的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我国颁行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目的之一就是改进教学评价,形成和建立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达到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功能的最终目的。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情感等方面的教学目标无法用通常的教学手段进行测量,所以教师往往缺乏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评价。以往的教学评价过于注重“量”的评价而忽视“质”的评价,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使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个性发展也受到了极大影响。因此,高中历史必须变革传统的评价方式,探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方式,重视形成性评价,重视对学生情感目标的评价。
(三)高中历史情感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情感教学也应注意掌握适度原则,既要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又要符合认知发展的规律。
1.过分强调兴趣倾向,滥用感情因素,教学效果会适得其反。教师如果过分强调兴趣,会导致在预定教学目标未完成的情况下,使原教学偏离原来的方向,不利于既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切忌滥用情感因素。
2.实施情感教育不能忽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纠正偏重认知的倾向,使认知和情感共同协调发展,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目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学科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处于同等的重要地位。前者承担历史学科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任务和历史课的教育功能,后者承担历史课的社会性功能,二者无论缺少哪一个,都不能实现历史课的完整的教学目标。
3.注意教学中情感表达的恰当性和时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情感的表达应该恰当,切忌热情过分或毫无表情。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自我调控情感。根据自身特点,把握好情感流露的分寸,与学生作自然的情感交流。教师在情感的表达上还应注重情感表达的时效性,情随事出,事过境迁,随着历史知识的传授而及时萌发,切不可事后补遗,否则影响情感传递和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教师是教育者也是课程改革的探索者、研究者,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充分挖掘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重视情感,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意志的协调发展,是实施情感教育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