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高校新生如何做好心理调适
作者:张志强 王雅芹
(一)高校新生常见适应不良表现及内在原因
1.自我意识增强和适应能力较弱的矛盾产生的困惑。新生由中学进入高校朋显地感到自身的社会地位提高了,并由此产生了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了美好的未来,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并且雄心勃勃,跃跃欲试。这些都表明高校新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性等自我意识比中学时增强了。
但另一方面,许多学生中学时代除了应试之外,生活上的一切由家长代理,生活自理能力差。据对我校2006级学生的调查,自理能力较强的不足38%,较差的达到25%。自理能力较差的学生进入高校后,远离父母,让他们自理或解决许多生活中实际问题时,难免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遇到困难时,更是感到不知所措。此时就会产生对自身的能力表现出疑虑,感到困惑。另外,学校对宿舍的管理纪律和学生个人的习惯等产生了冲突。大学新生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郁郁寡欢,致使有的学生出现烦躁、痛苦、紧张不安等焦虑情绪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2.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矛盾。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逐渐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引起了各方面人士的普遍关注。因此新生(特别是农村学生)进校后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求知欲比较强烈,希望学到一身本领,以便将来在就业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但中学是以课堂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时候较多,对教师的依赖很大,大学的教学内容高度理论化,容量大、进度快,注重学术研究,教师的辅导和督促少了,而学生的自学时间大大增加。许多新生面对这一变化,没有作相应的调整和角色转换,学习上仍按中学那样,期望老师能全面辅导,结果造成学习不适应,甚至引起学习焦虑。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好学习、休息、娱乐的关系,把中学的一套学习方法照搬到大学,往往造成用功有余,而效果不好的现象。
不少学生对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规律认识不足,表现出适应能力较差的现象。据对我校2006级学生的调查分析,适应能力较强的仅占12.6%,差的达到18.4%,有不少学生由于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而学习效果较差,部分学生由此产生了自卑感,个别学生甚至从此灰心丧气,对自己的行为放任自流,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于是成绩越来越跟不上,造成恶性循环,并提出:“59分是残废,61分是浪费,60分是万岁”的口号。
3.中学特有的群众凝聚力和高校群体的离散性使新生产生孤独感。中学和大学班级虽然同属最基本的群体单元,但中学的班级由于考大学这样一个共同的目标十分明确,学校老师和家长密切配合,对学生严格管理,使班级这个群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很强,因此在群体内部自然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学生个体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而在高校的班级里,学生普遍存在一种没人管的感觉,再加之学生来自各地,性格和生活习惯各异,彼此间一时难以建立起心理上的联系,在不少新生中一种孤独感会油然而生。
进入大学校园,人际关系都必须重新确立。大学的交往是广泛的,有同学、同乡、师生、异性、学生团体等,同住一室的有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城乡背景,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性格,不知如何与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相处,由此而引发的人际矛盾和心理不适往往给一些大学新生带来许多烦恼,这在新生的心理问题中占很高的比例。有的学生与同寝室的同学长期关系冷漠,稍有不和便恶语相加;有的学生不愿与人交往,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经常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天地中;还有的学生过分关注自我,注重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过多考虑自己的需要,而忽视他人的需要和存在,对别人缺乏关心和谅解,导致了人际交往中过于敏感挑剔;有的由于经济的困难、身体的缺陷等原因,畏惧与同学交往。由于不愿主动接近别人,思想情感得不到及时沟通和表达,加之原本远离父母就有一种孤独感,导致很多大学新生出现人际关系不协调,感到“知音难觅”,产生了压抑、孤寂和烦闷的抑郁心理。
(二)高校新生心理调适的有效途径
1.定好目标。新生要正确认识、评价自我,给自己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摆正自己的位置,逐步接受自己已成为普通一员的事实,能够接纳自我,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目标是人们活动追求的预期结果,也是激发积极性的源泉和动力。一定要确立正确且切合实际的目标,如果目标定得过高,失败的机会就愈多,则更容易体验到挫折感。如果一个人原定目标为90分,另一个人原定目标为70分,当一门功课两人都考了80分,前者便有可能产生挫折感,而后者可能产生成就感。因此,新生要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制定计划时考虑到它的可实现性,多定一些近期目标,少定长远目标。要严于律己,百折不挠,确保顺利实现自己所定的目标。
2.学会学习。由于大学教师除了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一定的科研工作,所以不可能像中学教师那样与学生朝夕相处,更不可能像中学教师那样为学生规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甚至制定学习计划,也不会像中学阶段一样,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因此,新生要充分认识到大学学习的这一基本特点,必须学会“主动的学习方式”。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和时间,自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己检查学习效果,主动请教老师问题,主动发展自己的兴趣,挖掘个人潜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为主动,使自己在学习方式上迅速融入大学环境。同时,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此外,要有计划、系统地阅读课外专业书,学会创造性地学习,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学会撰写论文,甚至在高年级形成一定的研究方向。
3.学会交往。要注重发展校园内、班级内、寝室内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护而不要污染你的小社交环境。在交往中应坚持真诚待人、宽容待人、平等待人等原则,交友的广度也应适当。圈子太窄,疏远了可交的益友,有碍正常交往;范围太大,必将分散自己的精力,影响学习。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和性格特性,找到相同点,交往起来就较容易。与同学发生不快和矛盾时,应通过换位思考冷静处理,不要轻易给自己贴标签。如果给自己一个“人际交往能力差”的标签,经历一些事情的打击后,就可能产生逃避与人正面交往,并且还可以用它做幌子来逃脱自己的责任。其实任何事情都是不断变化的,可以从危机中看到生机,可以从困难中看到希望,可以从恶劣的环境中找到良性资源。多学习一些人际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有机会可参加一些相关的讲座或团体训练,多为自己创造与别人合作、交流的机会,并主动与人沟通。
4.学会疏泄情绪。长期处在不良情绪中,容易影响身心健康。把这种内在不良情绪在适当的时候宣泄出来,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措施。在宣泄情绪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有:通过回避转移。离开令人不快的情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如通过朋友聊天、打球和听音乐等得到他人的理解或转移注意力,使情绪得以缓解;通过理喻反向,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暂时摆脱困扰,平静下来之后,再仔细分析原因,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通过补偿升华,以其他方面的成功补偿某些原因造成的痛苦,把不良情绪导向积极方面, “化悲痛为力量”,以加倍的努力,做出突出成就,化解心理矛盾,获得心理平衡;通过宣泄放松,把积压在内心的消极情绪释放出来,或大声喊叫、或向他人倾诉、或痛痛快快哭一场,也可以安安稳稳睡一觉,潇潇洒洒玩一回(当然要有益),让心情慢慢平静下来。
5.学会求助。在当今各高校,基本上都成立了一些专门针对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咨询机构。也许有同学认为,只有心理障碍的人才去心理咨询,没有心理障碍,不需要心理咨询。其实,一个人总会在某些时候,某些方面碰到种种挫折和困难,内心需要并渴望倾诉、宣泄、交流和安抚,作为真正的智者,应该面对现实的挑战,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条件,积极寻求帮助尽早走出困境,而不应该采取退却和回避的态度。心理咨询亦是辅导人生,它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帮助来访者顺利完成人生发展的课题,促进其人生发展。所以当感到自我调适的效果不佳时,要学会向学校的老师或心理咨询中心等机构求助,让他们及时地对自己进行心理疏导,在他们面前自由地、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忧郁,把心理不愉快的情绪发泄出来,从而有效缓解或消除内心的心理压力。在求助时,也可以通过与自己的知心朋友倾吐内心的苦衷,使紧张的情绪得以松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