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超越

作者:罗克文 黄馨馨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具有专门职业技能的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我国高职教育已发展了20多年,目前正进入一个新时期。截止2005年,我国高职院校已有1091所,招生人数248万,在校生达713万,高职教育系统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正如我国高等教育在跨越式发展中出现损失效率、质量的问题,高职教育飞速发展的光鲜外衣背后也问题重重。要发挥我国高职教育优势,实现人力资源大国人力资本的充分价值,高职教育的发展道路仍曲折艰辛。
  
  (一)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中伴生的问题
  
  1.高职教育本科化趋势严重。高校扩招以来,高职院校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大批新兴学校竞相向本科学校发展,职业教育也出现本科化倾向。使职业教育的功能从单一为受教育者提供技能训练转到技能训练和学历教育并举,扩大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一些高职学院借着国家政策的春风。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这些学校大多都获得本科资格,有的甚至以培养研究生为目标。面对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功能超越其职业培训、成为主导功能的现象,人们开始接纳并选择接受高职教育。
  
  2.高教市场的非公平竞争导致职教精英缺失。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力量是由政府安排的,很多职业学校是从低师资、低起点、低质量的学校发展起来的。加上我国对高等教育特殊的价值取向,优秀学生很少进入这个系统。这种低水平的起点和学生,导致了高职教育系统内部精英缺乏。这种局面的直接结果是,国家教育的政策明显对公立高等教育青睐有加,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却步履维艰,在发展的起点、竞争规则、教育资源分配结果上得不到和公立高等教育平等竞争机会。
  
  3.职业教育社会化水平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不仅学历认可程度低,而且没有形成上下贯通的职教体系。高等教育一统天下,其合法地位的巩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心态以及缺乏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等问题,使职业教育沦为了单纯的等级考试。其社会认可度非常低,由于劳动准入制度不完善,一些用人单位为降低成本,继续招聘低素质劳动力,挤占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同时,由于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职能缺失,出现职业技术培训、国家等级考试、安置就业的现象,导致本来就处于困境中的职业教育,其发展空间愈来愈小。
  
  (二)原因分析
  
  1.,政府的政策导向为职业教育高等化提供条件。高等教育扩招前,我国高等教育确实未达到规模效应,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但随着我国政府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推行,国家公立高校无法完全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而国家投资教育的财力有限,教育供求的巨大缺口就转嫁给了民间资本。但由于教育系统各个层次间缺乏明确的定位和合理分流,独立学院和高职教育之间存在非公平、非完全的竞争。高职学校为了抢占生源,都不惜一切代价升格成为本科层次。所以,各种职业学校都在趋向本科化。
  
  2.高等教育市场存在格雷欣法则。格雷欣法则即“格雷欣定律”,是16世纪英国金融家、商人托马斯,格雷欣提出的,也叫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目前,我国高教市场也存在着格雷欣法则,一些具有一定办学经验、积累了丰富基础的职业学校,无论从教学能力还是从社会认可度来看都是较高的,而一些凭借政策发展起来的职业院校借着母体学校的“名牌效应”与原来的高职院校抢夺生源。结果,大量学生转而报考这些新兴院校,而那些质量较高的职业学校却因为没政策支持、更得不到国家的教育投资而门庭冷落,陷入发展困境,处于苦苦挣扎之中。
  
  3.多年的封建传统观念。“君子不器”的思想早在先圣孔子时期就已存在,几千年来,鄙视圃囿技艺的传统早已深入国人骨髓脑海之中。许多家长宁愿出高价为孩子买一个本科也不愿去上一个低价的高职院校。这虽然与高职教育的质量水平有关,但也与人们普遍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有关。毕竟有些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水平还是较高的,本来近年人们对高职教育认识稍有改变,但是独立学院本科化风潮又起,人们又回归了以前的选择,依然青睐学历教育。盲目跟风的高职教育本科化行为正迎合了人们传统的文化心理。
  
  4.高等教育市场化背后的商业化运作。我国高职院校学费普遍高出普通本科,而与之不相匹配的是其较低的社会认同度。国家不发通认文凭,这使得本来就不被社会所看好的高职教育的生存发展雪上加霜,招不到足额的生源,学校的发展就无法正常进行,因此许多高职学校不得不想办法谋求生路。这样一来,为获得巨额利润职业学校摇身一变实现本科化,进行商业化运作。
  
  (三)高职教育和谐发展的对策构想
  
  1.明确高职教育的定位与发展方向。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不仅是量的变化,同时也实质的变化。我们要重新认识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办学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标准、教学管理体制、教育质量等问题,对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专业设置、课程设置都要慎重考虑。最重要的是要明确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定位。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发展目标定位是在目前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现实条件下能否发展好高职教育的关键,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专业建设必须具有生命力、发展稳定、前景广阔,容易形成竞争优势且较为成熟。
   
  2.加强专业建设,创建名牌专业。伯顿,克拉克曾把高校竞争机制概括为:“分散控制导致高校竞争,竞争的焦点是获得相对声誉……声誉一旦形成就是高校独一无二的最大资源。”现在,并不缺乏高职学校,而是缺乏优质、已形成品牌效应的学校,如何树立高职教育的品牌成为摆在每个高职院校长面前的严峻话题。发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职教育,即使在今天,也无法与普通高等教育平分江山。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感,在有些地区甚至被看作是“二流教育”,这些观念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所以政府应致力扶持建设一批优质的高职院校,形成示范作用,同时对后起之秀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3.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教学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梅贻琦曾说过:“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也是学校办学的关键。没有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的教师队伍,高职教育就办不出特色,无法在高职人才培养的市场中生存。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同时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为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国的“双元制”世界闻名。培养了高质量的技术人才,这都源于德国严格的职业教育师资准入制度。切实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适合本校特点的高水平教师,是推动高职院校健康发展、形成品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