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高校课堂教学应实现五个转变

作者:祝世娜 张亚文




  [摘 要]为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参与世界竞争,课堂教学有必要实现五个转变,即教学观念从传授到指导的转变、学生习惯从记录到研究的转变、课堂模式从讲授到研讨的转变、考试方式从答卷到论文的转变、学生收获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
  [关键词]高校 课堂教学 转变
  
  为什么在当今世界科学的最高奖项诺贝尔奖96次的评选中,我国竟无一人获奖?究其根本,我们培养的人才知识有余而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这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弊端之一。
  近二三十年来,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为各国教育界所重视。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美国教育界就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日本把发展创新能力视为国策,提出了“创造性科技之国”的口号。我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既是对国际教育大趋势的自觉认同和明确肯定,也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明确要求。为什么各国教育界如此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泰勒(G.W.Tanlor)的话可谓一语道破,他说:“创造性不但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哪个国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的潜在创造性,那个国家在世界上就会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可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我们应该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不仅仅在理论上,也在行动上加以转变,将课堂教学改革落在实处,利用课堂这个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新的本科教学评估体系虽然将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作为教学评估的核心指标,但如何以此权衡课堂教学,尚无定论。笔者认为,尽管专业性质和课程体系特点不同,难有统一的课堂教学评估标准,但原则上高校课堂教学应实现以下五个转变。
  
  (一)教学现念从传授到指导的转变
  
  教师不是企业的领导者,而是学生学习和做人的指导者、辅导者、服务者。澳大利亚的高职教育中把老师称为“学习指导者”,这种提法很有启发意义。
  
  1.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学习可粗略地分为两个方面:即学习专业科目知识内容和学习怎样学习。对于二者的重要次序问题,美国著名现代教育家珍妮特,沃斯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怎样学习比学习什么更重要。与之相适应,学校教育的任务就应该实现转变。要从仅注重传授专业技能和特定科目的知识内容,转向注重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即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当学生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就可以把这些方法应用到任何科目以及迅速更新的知识学习中去,从而在知识增量变动不断的情况下,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而且可以从辩证的视角质疑和批判,并最终发现不合时宜的知识内容,做到知识创新。因为会学、终身学习已被作为新世纪人们的“生存概念” 摆到议事日程。
  
  2.指导学生学会研究。教师不仅要把所要教授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要把前人的独创经验和方法适时地教给学生,把教学过程作为科学研究过程的“雏型”,或者作为科学研究过程的“模拟”。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研究能力。“研究式”教学就是一种教会学生独创性地研究和发现真理的教学活动,它不过分主张传统的“课要讲深讲透”的观点,而是留有余地或有意设疑增强学习难度,让学生去研究探讨。讲课时,提倡宜粗不宜细、宜略不宜详、宜曲不宜平,不必过于追求广征博引,而应做好“举一”,让学生自己“反三”,使教学过程不断沿着“有疑、无疑、有疑”的轨迹螺旋式上升。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与创新知识的能力。
  
  (二)学生习惯从记录到研究的转变
  
  在现代教育条件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靠被动地记笔记这种强制灌输是无法实现的。应该在必要指导的前提下,尽可能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第一,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知识探索的过程。第二,让学生亲自参加科研活动,撰写论文,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知识生产的过程。可以小组或个人的方式研究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一定有现成的答案,不一定很难,也不一定有多高的学术价值,但对于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创新精神而言,意义重大。通过这一工作让学生学会搜集资料、查找信息、整理资料,能够在汲取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在动手、动脑的研究探索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也会随之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消极的听众,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和不断更新真理的参与者。
  
  (三)课堂模式从讲授到研讨的转变
  
  我们的大学生基本不会学习,整个大学期间没搞过研究,不会研究,毕业论文应付了事,这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泯灭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讲授式、填鸭式的传统,真正体现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体现过程性原则,使学生体会利用现有知识去探索新知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现研究性原则,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进行科学研究而不是只会被动接受:体现开放性原则÷发展学生的个性,灵活处理时间、空间和教学的方式方法;体现创新性原则,通过学生主动研究和探索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考试方式从答卷到论文的转变
  
  考试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一种主要手段,对引导学生学习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考试也是对教改成果的一种检验。在考试方法上,现行的考试方法过分强调闭卷统考。学生死记知识、记死知识,是形成“高分低能”的根源,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观念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的形成。因此,我们应该学习美国很多大学的做法,改变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大力推行问题考察、课题研究等小论文的开卷考试形式,把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放在首位,真正通过考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条理性、周密性、敏捷性和创新性,从而真正提高素质。
  
  (五)学生收获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
  
  在大学期间,学生一是学知识,二是学智慧,而且更主要的是学智慧。知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智慧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能力。如果学生只有知识没有智慧是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教授曾指出:“美国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在美国的教育体制下,他们比中国的学生更具有创新及冒险精神,所以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
  作为承担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国家科学文化双重任务的高等教育,应该使基于行动的学习、基于探索认知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个人需要的学习真正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树立起来。从而改变学生有知识缺能力,接受不会研究的现状,使学生离校时带走的不是一本本笔记,而是自己的一个个初步的研究成果、研究习惯,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一颗崇尚自由、科学,关注人类和社会的自由与仁爱之心,从而培养出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一代英才。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变,并非是要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知识的占有量、驾驭知识的能力、指导能力、应变能力以及教师本人的创新能力都应该上一个新的台阶,教师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也会更多,但这对教师是有促进和提高的作用,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美好境界,使高校师生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