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我国与国外外语教育改革的比较分析

作者:王 艳




  (一)国外外语教育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如何提高外语水平、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国际交流的核心问题之一。为适应这种形势,自20世纪末以来各国都把外语教育改革放到了重要位置。
  美国原来对外语教育不重视,大、中学生毕业时外语水平有限。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美国看到了自己的弱点。1994年,美国将外语列入中小学核心课程,外语成为学生的必修基础课。1996年,美国政府颁布了《外语学习标准》。该标准的宗旨是:美国必须教育学生从语言和文化上武装起来,以便能在21世纪多文化的国际社会上进行成功的交流。
  加拿大从1965年开始进行浸没法(immersion)双语教学试验。奥地利、芬兰、德国和荷兰等国的中学使用英语教诸如地理、历史、音乐或体育课。在罗马尼亚,规定学生在大学必须选修两门外语,大学不设置公共英语课,而是直接开设专业英语课,英语早已被用作许多专业课程的教学语言 。
  从上述各国外语教育改革可以看出,他们在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均体现了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等现实需要为目的的原则,从重视语言要素的评价转向重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评价,从强调书面转向强调口头,从重视结果转向重视过程,从重视共性转向重视个性。
  
  (二)我国大学外语教育改革
  
  教育部2004年初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了从三个方面改革大学英语教学的总体思路:一是修改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制定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原来的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到以听说为主、全面提高综合能力上来;二是改革现在的教学模式,将教师、课本、粉笔、黑板与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转变到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综合运用为主的个性化、主动式学习的模式上来;三是改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大学教学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三)国外外语教育改革经验的借鉴
  
  比较国外与我国外语教学改革,国外成功的经验是:学生的学习是在有意义的、重要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交流 。而我国目前大学的英语教学存在“费时多、收获少”的弊病和大、中、小学严重脱节的现象。因此,专家们认为我国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根本的改革。
  1.与中学英语教学的衔接。一方面,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8级与《课程要求》提出的一般要求几乎相差无几,在听说方面甚至超过后者的一般要求。
  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大学英语课程与中学有重复之处。《课程标准》把英语课程分成了必修和选修,几乎把现在大学英语所有课程都移植过去。再观察国外的外语教育,许多国家在中学阶段均已实行了双语教学,以外语作为教学用语,实现“语言与内容相结合”。
  2.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2001年高校课程设置普遍减缩,每门课的学分数都有所减少,但所学内容依然很多。学生要用许多课外时间来消化课堂内容。2004年初教育部的教改方案对大学英语课时数作了建议,建议增加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时间应至少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而在国外,基础外语的学习在中学阶段已经完成,大学没有基础外语学习,因此学生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他们感兴趣的课程上。
  3.选修课的开设和教师的继续学习。虽然各高校鼓励大学英语教师开设选修课,但由于工作量太大,能开选修课的教师较少。即使开,也大多选择为影视欣赏类课程,选修课的种类较窄;另一方面能提高教学质量的选修课学生不愿意上,造成了选修课老师的两难境况。
  4.教材问题。上个世纪以来,大学英语教材不多,一套教材用10多年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可以把一套教材用得滚瓜烂熟,但对自身语言的提高和知识的扩充却帮助不大。上世纪90年代末,许多出版社进驻了大学英语领地,大学英语教材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各高校应接不暇。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学生、教师的观念,加强对学习英语目的性的认识,有的放矢地发挥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更多语言练习的机会,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借鉴国外外语教育改革的经验,促进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最终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