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准确定位 强化质量 科学构建任职教育平台

作者:崔登文 海占勇




  第15次全军院校会议对院校体制编制进行了一次结构性的调整改革,初步建立了以岗位任职教育为主体、基础学历教育与岗位任职教育相对分离、军事特色鲜明的新型院校体系,这标志着我军院校教育的重心由以学历教育为主向以任职教育为主体转型。面对时代、使命、职能和任务的变化,军队院校必须转变观念、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创新对策,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划和推进院校教育体系的创新发展。
  
  (一)科学分析任职教育特点,实现院校教育的准确定位
  
  1.概念分析。任职教育是指以解决任职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军队任职教育就是指军(士)官为适应岗位职务以及逐级晋升需要而进行的职业教育,是以“能力跃升”为核心的应用层面教育,是密切联系实际的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2.特点分析。任职教育必须坚持以岗位需要来规范教育过程和教学行为,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教育目的的指向性。任职教育更强调紧密结合工作岗位进行培训,使教育成果能及时运用到工作中。二是教育方式的灵活性。任职教育是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人员的需求,甚至针对某一课题或某一问题的教学活动,不受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约束。三是教育对象的层次性。任职教育有初级、中级和高级等三个层次的教育,而每个层次又因专业、职务的不同区分不同的教育层次。
  3.定位分析。一是教育使命的定位应为全面育人,为部队各类岗位输送合格人才。二是教育功能的定位应是上岗前的岗位专业培训,属于应用性教育。三是教育属性的定位应是以任职需求为牵引、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四是教育任务的定位应是以战场需求为导向,以任务规划为依据,以任职岗位为对象,以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任职能力、提高任职素质为目标。
  
  (二)准确把握任职教育理念,加大教学质量建设的力度
  
  1.坚持用信息化思维筹划任职教育。思路决定出路,理念牵引实践。新军事变革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作为承担任职教育的院校,要确立为部队信息化建设服务的办学理念,突出培养人才的战略眼光、科学思维、信息素养和实战能力等,形成信息主导、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新特色。要确立服务岗位、特色办学的理念,增强任职教育贴近部队实际、贴近岗位需求、贴近作战任务的岗位指向。要确立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发展的办学理念,用教学科研的双轮驱动办学水平的提升。要确立多维办学的理念,拓宽社会教育资源的引进渠道,积极吸纳和利用社会人才为院校任职教育服务。
  2.努力构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模型。任职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岗位指向性,而受训对象的多元性决定了学员需求的多样性。为此,必须紧紧围绕岗位任职需要,坚持有利于增强任职能力、发展后劲、综合素质的原则,科学构建人才培养目标模型。坚持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课外、院校与训练基地教学相结合,使之具备丰富的信息知识、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能熟练运用信息化装备、驾驭未来信息化战争。
  3.用信息化标准建设教学队伍。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首先,要优化教学人才队伍结构。应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建设思路,走军职与文职、专职与兼职、聘用与客座相结合,实现教学人才由学科型向复合型的转变。应根据教学任务规划,本着有利于学科专业建设,有利于人才培养和成长的原则,对教学队伍进行优化整合,发挥其整体效能。其次,要按信息时代的要求提高教学人才的素质。采取重组知识体系、超前培养教学人才、经常开展“成名成家”活动、到部队代职锻炼等方式,提高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最后,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培养、使用、考核、评审、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军地教育资源合力育人机制。
  
  (三)全面推进现代化教学工程,创新任职教育的新模式
  
  1.着眼强化任职能力生成,完善适应任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一方面,要以提高学员综合能力为切入点,突出课程设置的综合性。要根据部队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学时安排重新进行优化整合,构建与任职教育相匹配、宽口径、跨学科、内容更新、结构优化、体系完备的新型课程模式。另一方面,要以信息化战争需求为牵引,突出课程设计的应用性。要增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突出理论指导学员岗位实践的应用性。此外,要以我军新时期的历史使命为落脚点,突出教学训练模式的针对性。
  2.注重改善教学条件,创新任职教育的教学手段。育人环境的营造是人才培养的保障。首先,着眼全面满足现代化、信息化教学的整体需求,要加大教学设施设备建设力度,为创新任职教育提供技术支撑,不断提升教学训练效益。其次,要全面扩展院校网络教学功能,真正实现教材讲授、教案辅导、课外咨询、资料查询、问题解答、作业批阅、讨论交流、学术研究等教学功能,满足课内外“分布交互式”的教学需求。并军地高校、科研院所、作战部队等建立安全通畅的信息传输通信网络,为教学提供“资源丰富、信息共享、通畅快捷、安全可靠”的信息网络平台。
  3.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建立教学管理和考核措施。教学管理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要改革与任职教育、培养能力不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教学组织形式和制度建设上寻求突破和创新;要完善的教学考核体系,定期对课程建设的质量、进度进行检查评估;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