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少年篮球运动员发展弹跳力研究

作者:刘春伟 李利伟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比试验法对32名体校学生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跳深是发展少年篮球运动员弹跳力较好的训练手段。采用相对较多的训练组数,结合相对较少的每组训练次数对提高青少年成绩有明显作用。
  [关键词] 少年 篮球 弹跳
  
  随着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场上的争夺日益向空中发展。篮球运动中空中争夺的日趋激烈,对于运动员的弹跳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跳起后仰投篮、空中接力、扣篮等更要求有出色的弹跳能力。本文旨在找出发展少年篮球运动员弹跳力的适宜训练手段。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从1994-2006年的相关文献资100多篇。
  2.实验法。本研究选择石家庄市体校和保定市体校13—15岁的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为实验对象,通过两个阶段,为期共12月的实验,目的是为了探索对于发展弹跳力效果最好的训练组数和每组训练次数的组合。
  3.数理统计法。对本实验中测得的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T检验,检验各组数据均值间有无显著性差异。显著性水平为P< 0.05。
  (二)结果与分析。
  1. 第一阶段试验结果与结果分析。
  (1)试验前后原地摸高提高幅度分析。通过采用单足跳、蛙跳、跳深(深度为30厘米)和原地纵跳四种发展弹跳力的训练手段训练6个月后,单足跳组和蛙跳组受试者原地摸高成绩提高的幅度分别为1.06±0.31厘米和1.01±0.38厘米,经T检验两项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原地纵跳组受试者原地摸高成绩提高的幅度为2.68±0.62厘米明显大于单足跳组和蛙跳组(P<0.01),跳深组成绩提高的幅度为3.77±0.81厘米明显大于原地纵跳组、单足跳组和蛙跳组(P<0.01)。
  (2)各组受试者6个月前后助跑摸高成绩分析。经过6个月训练后,原地纵跳组助跑摸高成绩提高幅度为2.36±0.57明显大于蛙跳组(0.86±0.52厘米,P<0.01)。跳深组和单足跳组助跑摸高成绩提高幅度分别为4.58±0.61和4.06±0.86明显大于原地纵跳组和蛙跳组的提高幅度。跳深组和单足跳组受试者的成绩提高幅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由实验结果可见:1. 跳深是提高原地摸高成绩的最适宜手段。 2. 跳深和单足跳是提高助跑摸高成绩的适宜训练手段。
  2.第二阶段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第一阶段的实验,已优选出跳深为四种常见的弹跳力训练手段中最适宜的训练手段。因此,在底二个阶段实验中,对跳深训练的组数和每组练习次数进行优选研究。将32名受试者再次随机平均分为4组:E2组(2组×每组20次)、E4组(4组×每组10次)、E5组(5组×每组8次)和E8组(8组 ×每组5次),每组总次数相同(为40次)每周训练3次,组间休息5分钟进行训练。
  (1)各组受试者的原地摸高成绩提高幅度分析。通过采用不同的训练组数及每组训练次数进行跳深训练6个月后,E4组受试者和E5组受试者的原地摸高成绩提高的幅度分别为2.69±0.85厘米和2.73±0.69厘米明显大于E2组(提高幅度为0.70±0.42厘米)。E8组原地摸高成绩提高的幅度为4.52±0.93厘米明显大于其他三组(P<0.01)。E4组和E5组的原地摸高成绩提高的幅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2)各组受试者的助跑摸高成绩分析。经过6个月后,从助跑摸高提高幅度来看:E4组成绩提高的幅度为1.63±0.63厘米明显大于E2组(0.57±0.36厘米,P<0.01),E5组和E8组受试者提高幅度分别为3.52±0.85厘米和3.61±0.61厘米明显大于E4组和E2组。E5组和E8组助跑摸高成绩提高的幅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由实验结果可见: 每次练习8组,每组练习5次对于提高原地摸高成绩是较为适宜的;每次练习5组,每组练习8次;或每次练习8组,每组练习5次对于提高助跑摸高成绩是较为适宜的。
  (三)结论。
  1.在单足跳、蛙跳、跳深、原地纵跳等四种常见的发展弹跳力的手段中,跳深是发展少年篮球运动员弹跳力的适宜训练手段。
  2.本实验结果还显示,在采用跳深作为训练手段发展弹跳力时,采用相对较多的训练组数结合相对较少的每组训练次数所取得的训练效果优于采用相对较少的训练组数结合相对较多的每组训练次数所获得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许博,张晓伦.篮球专项弹跳素质及其训练方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3):82~86.
  [2]张赐东.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弹跳力训练综述[J].龙岩师专学报,2002,(6):73~75.
  [3]赵文娟.青少年女排运动员弹跳力训练方法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4):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