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数学教学中的素质培养
作者:勾保证
(一)加强智能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智力、知识、能力这三个不同的概念,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构成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层层递进和深化的。弄清了智力、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就不难知道,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智能培养,对培养学生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智力是由观察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和记忆力等五种基本因素组成,它不是人们认识活动的本身,也不是上述五种基本因素单纯相加的结果,而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认识活动的各种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即这五种因素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结构,其中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就数学本身讲,数学的每一步进展,可以说无一不是数学家思维方式重大变更的结果。而数学教学对思维力的培养早已被“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一语道破。
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并不仅仅限于这“四大能力”,还应该包括直觉思维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呢?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数学教育不应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应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好知识和能力的基础;更不应该使学生产生惧怕数学的心理,并将这种心理延续终身,对未来的专业选择和继续教育的学习构成障碍。
(二)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马克思早就指出:“人本身就是人的最高目的,人们的价值也在于他自身。”教学是培养人的主要途径,它的最高目的应该是塑造完整的个性品质,实现人的价值。但是,实践中却往往把数学教学片面地理解为知识的教与学,因而一切教学活动常常仅着眼于智力因素,未能顾及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就其广义而言,是指有利于人们进行包括学习活动在内的各种活动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的总称。从其狭义上来看,它是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五种因素组成。一般来说,非智力因素可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人们进行学习的内驱力;还可以对学习者起到调节、强化学习等作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学生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认知过程是这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着眼于人的素质培养,这就不仅注意非智力因素对智能发展所起的调节、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把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本身看成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注意学生在个性品质和人格方面的和谐发展。
(三)注重心理调节,体现数学教育与心理素质的相互促进作用。
影响数学学习的心理素质主要有:求知欲望、意志力、动机和兴趣、自信心等,这些无疑也是一个人在一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成功所必须具备的品质。而数学因其自身具有的抽象性、严密性、逻辑性、实用性、唯美性等特点,在培养这些品质方面应该具有得天独厚的地位。比如数学的抽象性使得数学问题的解决经常伴随着困难,会使学生体验挫折和失败,而这正是磨炼意志、提高耐挫力的时机,因为愈挫愈奋、百折不挠的良好心理素质不会在一帆风顺中形成。但当前的数学教师尽管对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思考,但却没有充分体现在他们的教育行为中,在现实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教师还是不多的。
受过良好数学教育的人,在数学的学习和训练中所形成的品质,会对其工作产生积极影响。数学的精确、严密,使他们在工作中减少含糊笼统、不求甚解;数学中精辟的论证、精炼的表述,使他们的谈话行文简明扼要。因为学生进入社会后,也许很少直接用到数学中的某个定理和公式,但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中体现出的精神,却是长期起作用的。
(四)突出大众数学,将数学教学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数学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方面的效果如何,必须在实践的审判席上判定。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是否有用,能否运用所学知识顺利地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素质的核心,也是评价数学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可是在一些中小城市和大多数农村,数学教学的现状是口头上高喊素质教育,实际上还是最简单的大题量训练,正在扼杀学生数学的积极性。
前些年数学界提出“大众数学”的说法,我们认为这种提法确实好。就数学本身来说,已经越来越远离其现实背景即生活原形,所以数学教学有必要向数学的根基背景作适当的回归,尽可能地使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我国已经加入“WTO”,数学教育也应加入数学世界的“WTO”,需将新形势下人应具备的与商品、消费、择业等有关的数学知识交给学生,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现代生活意识。所以我们作为第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