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钢琴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作者:廖家齐
[关键词] 钢琴教学 心理训练
一、钢琴教学对学生心理的要求
(一)具备演奏的自信心。
前苏联钢琴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著名钢琴演奏家亨利·涅高兹在《论钢琴表演艺术》中提到:“信心是放松的基础,音乐的信心越大,技术上缺乏的信心情况就越少。”
大家都知道,所有人的心理素质都是不同的。世上没有两个脾气禀性一模一样的人。同样,在公开演奏时演奏者的心理素质也是不同的。有的人并不惧怕在众人前的钢琴演奏,甚至人越多,演奏欲望和自信心就越强,他更感到高兴、兴奋,如果他的兴奋是适度的,就能使得他弹得比平时更生动,更有光彩。但是有的人,缺乏自信心,害怕众人的注视,众人的眼光对他简直是“有形”的压力,弹起琴来拘束,放不开,平时练习的成果,必然要打很大的折扣。
(二)具备应变能力。
匈牙利著名女钢琴家安妮·菲希尔1985年在北京演奏贝多芬的《“黎明”奏鸣曲》,有一段分解和弦进行一开始他就没有弹准,但是这位七十多岁的老钢琴家凭着她丰富的经验,很快就找到了和弦的位置,使整个演奏没有减色。据说有名的钢琴家别辽斯基在一次音乐会的演奏中忘记了原谱的音符,他只得在台上即兴演奏达十分钟之久,绕了很多圈子才把音符完全抓回来,他依靠丰富的演奏经验使演奏没有丢失其完整性。
在演奏过程中需要迅速的应变能力,种种不可预测的情况常常干扰演奏正常进行。意外情况会在十分之一秒甚至史短的时间内发生,要求演奏者必须立即在同样短的间作出反应。
(三)具备教强意志力(定力)。
在演奏过程中,产生与和谐演奏状态相悖的因素,我们通常称为“杂念”。这些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一些同学很重视分数,这是人之常情,但过分的希望自己拿到优秀的成绩,或者过多的考虑到不能享负老师的辛勤劳动,反而给自己施加压力,而使得顾虑重重,失去常态。又如,在演奏过程中出现了小的失误,后而不能坚持集中演奏,而放弃了整个演奏的效果的追求。因此,要在练琴过程中学会和贯穿排除“杂念”,认识到演奏过程中出现的小波折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问题,是正常的情况,只要能坚持集中演奏,保持乐曲的整体感,对完整演奏的效果不会起过多的影响。
二、学生在钢琴学习中的不良心理分析。
(一)自卑心理。
钢琴演奏技术相当复杂、艰深,钢琴作品也浩如烟海,学生几乎每前进一步,都要面临各种困难,付出艰辛的努力。自卑与畏难情绪,一般是由于练习中的技术造成的。如何看待练琴中技术障碍,有时往往比用来解决它的练习本身更加重要。自卑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做出偏低的评价。自卑感强的学生,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悲观失望,在学习中经常遇到挫折,容易产生对钢琴学习的畏惧感,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轻易放弃。
(二)依赖心理。
钢琴教学通常是“一对一”的教学形式,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但另一方面也容易助长学生的依赖心理。学生信任教师是正常的,但是一切学习行为依赖教师对教师惟命是从,容易形成“填鸭式”的机械被动的教学,影响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许多年幼的学生对家长也有很强的依赖性,无论是教师的基本要求还是识谱,甚至练习时还需要家长的督促。结果学习很被动,进步不大。
(三)心理障碍。
演奏心理是指演奏者在演奏活动中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是在演奏实践中发生的认识活动,是演奏者的才能、注意力、想象力、意志、音乐记忆、音乐思维、音乐听觉、个性心理特点、审美心理表达等各种心理因素的统一。在现实中,学生的演奏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学生在学习、演奏会或考试中“抛锚”。他们由于心理过于紧张,失去了正常的演奏状态,使音乐思维停顿,不能完整地表达音乐。这些问题除技术不过关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演奏心理障碍所造成的。
三、钢琴教学中的心理训练
(一)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钢琴教学的专业性,使得许多教师一方面认为钢琴教学越专业越好,另一方面认为所有的学生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都应该指专业化的规格要求。但从教学的效果来说,一方面学生并不能真正完成任务,另一方面过于专业化的要求,使学生因付出过大努力不失去对钢琴的兴趣。因此,要以学生喜欢音乐、喜欢钢琴为目的去安排教学进程及要求,在学生自然地接受钢琴教育之后再考虑适当地引入较高的专业化要求。
第一、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布置适当的作业。第二,钢琴课力求生动有趣及丰富多彩,让学生在音乐中掌握技巧。第三,教学过程中采取鼓励、表扬的手段为主,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制定科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合理的练琴方法。一练琴方法有多种:慢练法、分手分段分声部法等等,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从慢练开始。科学的慢练方法应该是:思想上积极认真,手指的弹奏动作、指法、分句、音色控制、音量变化、音乐处理等等都要按照谱面的提示及快速弹奏的要领去练习和体会。
第二,科学的记忆法。科学的记忆法包括听觉记忆、动作记忆、理解记忆等等,听觉记忆,是演奏者获得音乐意义的主要门户。动作记忆是以人们操作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理解记忆是一种与积极的思维活动密切相关的记忆。
第三,正确的读谱法。正确地读谱包括:一,要认真培养学生严格读谱的习惯。二,加强学生脑、眼、耳、手、脚等感观协调配合训练,使音乐技巧与表现融为一体。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会发现一些学生一遇到考试、演出等表演活动时,就会产生紧张情绪,致使演奏效果大打折扣。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平时练琴注意力不集中,练琴时处于弱意识状态,练习时不认真,当遇到表演时,注意力集中了,却发现自己对乐曲缺少控制能力,自然也就有紧张的情绪,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能力?
第一, 要集中注意,就要加强意志的锻炼。第二,训练听力是集中注意的最好办法。
2.指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我。
钢琴学习者的自我评价,突出表现在对自身能力、演奏效果和技术难易三个方面的认识上:
第一、对自身能力的评价。成功型学生具有坚定的自信心,在练习和演奏中积极主动,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和评价,喜欢公开演奏,他们不把钢琴学习当作是一种负累,而是作为显示自己能力的手段。
第二、对练习结果和演奏效果的评价。成功型学生并不介意自己在练习和演奏中的失误和不足,他们看重成功,对自己每取得的一个成功都充满喜悦和骄傲之情,一旦他们遭受失败时,能迅速调整状态,从失败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第三、对技术难易的评价。成功型学生乐意接受高难度技术的挑战,觉得这是对自身能力的肯定。他们喜欢弹快速、高难度的作品炫人耳目,能较客观地看待难易lb]题,对比较容易弹的作品也能欣然接受。
3.让学生对乐曲的分析、处理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认识作品的整体,看清整个作品的框架,勾划出一个大的轮廓,初步理解作品总的构思、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品的音乐形象、各个主题的性质、作品的结构,弄清它们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对他所要学习和演奏的作品有一个总的概念和想象。然后就要在这个总的整体基础上不断去要求各个细节,从每个细节去完善整体。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赖景琼.浅谈钢琴演奏心理的训练[J].小演奏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