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中专生物化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作者:程 龙




  [摘 要]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体验,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和规律,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生物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即微观)水平探讨生命奥秘的医学基础课。其特点是向学生交待生物体内物质代谢中种类繁多而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它与解剖学、病理学等形态学课程相比,比较抽象、直观性差,学生理解较困难,甚至产生畏惧心理。如何引导学生轻松地学好生物化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生物化学教师不断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生物化学教学 引导 探究性学习
  
  (一)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心态,才能有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对生物化学产生强烈的好奇,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才能主动、积极的去认识探究,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有趣,是学生学习生物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力求采用趣味性强、并能激发情绪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趣在愉悦中探究生物化学知识。
  为了准备一堂课,要花费几倍甚至更多的时间组织教学内容,包括板书设计、表达措辞都要做积极充分的准备,使学生有“时间过得太快”的感觉。采用启发式教学,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用较幽默的语言深人浅出地使学生在比较轻松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如在“酶的概念”一节中,可提出这样的问题;(1)在咀嗯米饭时会感觉到有一股甜味。这是什么原因?(2)淀粉遇碘呈蓝色是学生熟悉的小实验,当在淀粉溶液中加人少许唾液时,过一会儿,滴加碘液时为什么不呈蓝色了?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听讲,进行分析讨论,讲解有关知识,这样,更可帮助学生对酶的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二)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心情舒畅了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大脑皮层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感知往意、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在探究性生物化学教学中,教师应以一个平等研究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尊重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见解,即使是错误的见解也应获得尊重,让学生想到老师是他的朋友,相互之间可以交流、争论,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处在一个积极主动的状态。
  探究性生物化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通过对探究材料的自主探索,发现材料之中蕴含的意义学生是在“做”中学,改变了传统的在“听”中学、在“教”中学、在“问’,中学,教师也不再是权威的讲授者、知识的传声筒,而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的指导,是建立在学生主体之上的指导其根本特征是使全体学生卷入主动性、实践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
  教师在为学生提供探究材料、创设探究情境后,应该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激励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观察、实验、操作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就应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去探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扶一把,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真正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还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操作探究的时间、空间能不能保证学生的探究时空,体现了教师是否真正把学习者放在中心地位,是否真正领会探究性教学的实质
  即使面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错误,也不应轻易指责或急于给予正确的指导,而是要相信学生在出现错误时他们自己会去辩论,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再试一下对学生正确的认识,教师也不应急于表态,给予过快的赞扬和肯定只要学生积极发言,不论发言正确与否,都说明学生正在独立思考问题,并用语言将思维的过程再现出来,教师就应认真倾听,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辨别是非,形成共识,自行获取正确的认识。
  
  (三)督导学生查资料,做实验、引起学生的课堂争论。
  调动学生查阅资料,不仅能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良好习惯,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一定要加强课堂实验的教学。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生物化学实验或其它直观条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点方法,把观察和思维紧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要引导学生从生物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实验时留有“空白”和“开发区”,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锻炼他们自己的创新探究能力。如:三羧酸循环这节内容,历届学生都反映抽象、难懂。如果我们不给学生一定的形象比喻,只是机械地“讲”反应过程、机理等,学生很难理解。我们可以把糖在体内的氧化说成是“没有火焰的燃烧”,三羧酸循环比作生物体中的“燃烧炉”,而乙酰基是燃烧炉的“燃料”,运输燃料的“工具”是辅酶A,为炉子添加燃料的“炉工”是柠檬酸合成酶,燃料燃烧必有能量产生—ATP,燃烧定有烟(气体)冒出—CO2。通过这一生活中大家都熟知的事实,把本来抽象、枯燥的三羧酸循环讲得通俗易懂,课堂效果很好。
  在学习中,有的知识内容书本上没有明确的答案,但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互帮互学可以达到目的。如果能设计出一套让学生踊跃参与的方法,其教学效果会更好。
  
  (四)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
  兴趣作为心理倾向是一种稳定的,而非偶然的、暂时性的指向。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学生一旦产生兴趣,就会对所学学科有强烈的求知欲,明显地表现出对所学内容必须理解、掌握的心理倾向,从而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比如乳酸脱氢酶的分离、纯化和活性鉴定、Km测定!同工酶分析等来设计一套连续实验,从而使学生对生化实验有一个整体印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渴望了解自然科学的各种现象及活动,揭开自然科学的本质和规律,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看得见摸得着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