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论剩余价值理论的新发展

作者:雷国红




  [摘 要]剩余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核心,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我们应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变化,深刻认识剩余价值理论,使其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剩余价值理论 新发展
  
  马克思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深刻地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情况、新现象在不断出现,于是,人们对于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存在剩余价值?如果存在,我们又如何认识?等等。因此,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断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和研究,为我国能够顺利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及其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是科学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的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其内容主要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本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和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资本主义工资理论等等。它们深刻地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的源泉,是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全部经济现象的一把钥匙。因此,有些人面对当今新的条件、新的现象,对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产生了种种疑问,认为剩余价值理论已经过时。甚至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似乎一谈及“剩余价值”这个名词,就理所当然地和“资本主义”、“剥削”等同起来,而与社会主义“绝缘”。如,我们从教材上看到的剩余价值定义是这样的:“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于是,一些人对它产生了一种片面的理解,总以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其实,这是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表现形式,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这期间,劳动者超过了必要劳动的限界——虽也费他的劳动,费他的劳动力的支出,但那不是为他自己形成价值的。它是形成剩余价值。对于资本家,这种剩余价值,有各种的从无生有的魔力。劳动日的这一部分,我称之为剩余劳动时间;在这时间内支出的劳动,我称之为剩余劳动。”又指出:“在价值一般的认识上,我视价值为劳动时间的凝结,为对象化的劳动;在剩余价值的认识上,把剩余价值视为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又指出:“剩余价值,或商品全部价值中体现着工人剩余劳动或无偿劳动的那一部分,我称为利润。”可见,马克思并没有把剩余价值视为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范畴,而是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种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体现出来了。
  
  (二)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理论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剩余价值理论也出现新的变化,尤其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较之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年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4]我们当代人不能懈怠,应急时结合当今实际,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
  首先,主体发生了新变化。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的理论,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其时,社会经济的主体主要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因而马克思在具体分析剩余价值理论时,不会也不可能将第三产业作为其研究的主体。然而,“二战”后第三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得以迅猛发展,尤其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以信息技术为主的当代高新技术已经成为创造财富的最主要手段,这使得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三产业成为剩余价值生产的主体。在这一前提之下,雇佣劳动者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一是劳动者大量流向第三产业;二是劳动者素质不断得以提高;三是劳动者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更强;四是脑力劳动者日益成为雇佣劳动者的主体。
  其次,范围发生了新变化。经济全球化使当今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由一国范围扩展到全世界,如跨国公司的发展等。这使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他国获取的剩余价值量非常可观。由此可见,剩余价值的来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再次,载体发生了新变化。如今由于剩余价值生产的领域由物质生产部门扩展到了非物质生产部门,加之其主体的多元化,从而使剩余价值的载体由以往的有形载体向无形载体拓展,如劳务、信息、知识、科学技术等。因此,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经显示出勃勃生机,并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知识在价值创造和价值形成过程中,将会越来越成为一种主要的形式。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理论发展。
  
  对于剩余价值姓“资”、姓“社”的问题,理论学界说法不一。本文认为,要以发展的观点,并结合具体的实际来理解剩余价值这一经济范畴,它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我们应当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去发现和把握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随着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也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作为当时的马克思已经较完满地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他不可能对当今社会出现的新情况给出现成的答案,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研究和认识这些新情况和新现象,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当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1.剩余价值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相联系,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产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而商品经济又是剩余价值存在的前提条件。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状态,则剩余价值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范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剩余价值理当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存在的基本经济范畴。可以说,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是市场经济共同的基本特征,虽然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出现的,但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要存在市场经济,就存在剩余价值。
  2.剩余劳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生产力继续发展和社会运行的源泉和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劳动也有剩余劳动,否则,企业的利润及国民收入无从谈起。马克思指出:“一般剩余劳动,作为超过一定的需要量的劳动,必须始终存在。”恩格斯也说:“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的费用形成的剩余,以及社会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从这种剩余中的形成和积累,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和智力的继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剩余劳动必须在社会主义社会始终存在。因为它既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支付国家行政经费和建设现代化国防事业的需要,也是应付偶然事故和自然灾害、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社会保证基金,不断提高日益增长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3.生产剩余价值,满足社会需要。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一样,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也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劳动者不仅创造满足个人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即补偿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还创造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来满足社会需要。当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除了具备其共性之外,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由于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它还呈现出其特殊性。如:与资本主义社会相比,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商品生产过程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以公有制为基础,不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第二,不存在剥削,不会产生两极分化;第三,价值增殖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达到共同富裕。
  4.利润的本质是剩余价值。同资本主义社会一样,社会主义利润是剩余劳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表现形式,其作用是为了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因此,利润最大化是国有企业资本营运的必然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取得利润最大化,“最主要的就是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来达到。因为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愈来愈成为人们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剩余价值的根本途径,所以,我们只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广泛应用科学技术,才能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总之,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剩余价值生产范围的扩大,剩余价值理论也会随之变化,我们必须时刻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握前进的方向,根据实际对剩余价值理论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剩余价值理论与时俱进,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宝贵品质,也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还很漫长,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面对着一系列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作为后代,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恕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周敏倩.政治经济学原理与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宁向东.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1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