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建语言之桥 行交流之路
作者:郭海君
(一)取形象之材,造艺术之桥。
优美的语言如同蜜,可以牢牢的粘住学生。语文教学语言除与其它教学语言一样追求准确明晰以外,还特别追求生动性。这种生动性的艺术魅力集中表现在形象性的感染性上,它要求见诸形、动乎情。语文教学离不开文学作品赏析,文学作品的赏析必然离不开形象性。因此,艺术型的语文教师从不忽视教学语言的形象性,鲁迅先生讲解到不同阶级的审美观点不同,他举例说,他的家乡农民娶媳妇时,不要杏眼细腰的,而要腰臂粗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妇女……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得“偌大的一个讲堂挤得水泄不通,连窗子上面都扒着夹书包的学生”。
情感性是语文教学语言生动性的又一表现这也是由语文教学的文学性决定的。情是文之根,感触由此发。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花声、实义。”列夫·托尔斯泰谈艺术的本质时也说过:“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文章绝非无情物。既然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篇篇感怀抒情的文学佳作,既然语文课文中处处流露着感人至深的真情实意,讲解分析语文课文时怎能不动情?具有了情感这个桥梁,师生之间才能相互沟通,配合默契,才能产生心灵的碰撞与交融。
(二)借幽默之桥,渡枯燥之河。
语言既是一座桥又是一堵墙。诙谐、幽默——课堂教学活动的调味剂。在生活中,善幽默者往往最受欢迎,他们所到之处定是欢声笑语、轻松愉快。课堂教学活动亦如生活,教师能够时不时地幽上一默,诙谐一番,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沉寂的课堂会因此而勃发生机。正如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所言:“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是幽默。”试想若课堂教学轻松活泼,充满欢声笑语,真正的“寓教于乐”,那学生也不会把学习当作负担了。而培养一定的幽默感和教育机智,是调节师生情绪状态和形成良好课堂气氛所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幽默诙谐是指教师使用的语言风趣而又意味深长,看似可笑而又隐隐约约。它能体现出教师知识渊博、态度谦虚、举止大方,和蔼可亲,从而自然地呈现出一种使学生心底宽畅、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扣人心弦。
(三)以规范为石,架简约之桥。
准确规范是语言的基本要求,用清楚准确的语言传授知识,启发思维是授课的基本条件,闪烁其辞,杂乱无章,学生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得益甚微。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求教学语言要简洁精炼、干净利落,做到该详则详,该略则略,语言要以精炼为本,不要对某一问题任意发挥,无病呻吟。讲话时思路要清晰,不能总带口头禅。同时,好要求教学语言要精确。教师在释疑时对所解释的问题要做到阐述清楚,分析透彻、推理严密、结论正确。为此教师还必须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讲课中尽可能选用妥贴的词汇、流畅规范的语句,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
而简约就是以规范为基础,用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从而取得最佳效果。语言精炼,简约而不简单,“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学生听起来就愉快,接受起来就方便。
(四)启迪思维,建双边互动之桥 。
一堂好课离不开师生的双边互动,作为教师要多用导演式的语言启发学生,让学生“唱戏”,少用演员式的语言表演,让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如引入新课时,不是由教师直接提出问题,而是用诸如“你最想请大家讨论的问题”、“你感到值得怀疑地方”之类的话引导学生找问题,自己求索。因为问题是自己的,思考起来格外认真,效果会更好。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问题是单向独木桥,与学生思维有距离,沟通不顺畅,教师只好唱独角戏了。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质疑、讨论难免会遇到障碍,教师不要急于揭开谜底,而应多用启发思路的点拨语言,或旁敲侧击,或曲折迂回,或类比暗示,或拨雾显津,以此来引导学生感受,让他们自己体会到它。对待学生的讨论意见,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多商量,多议论,不要急于用评价性语言作断定,有几种意见,可以说“这些意见都是同学动脑筋想出来的或感悟出来的,我们是不是再比较一下,谁的解法更合理些”;有些意见不太合适,可以说“再想想,如果这样解答效果怎样”;有些意见是有问题的,也不要断然否定,而可以设计出顺此推理的语言,由学生想结果,让学生自己在推理中否定自己的意见,寻找新的思考方向。
总之,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中职语文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教学用语,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