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历史教师培训课教学方法改革实例
作者:苏 菲 聂玉宽
[关键词] 教师培训 教学方法 互动
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纲要》提出 :“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培训课程,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教师培训课程面临的新任务。下面以“历史教学论”课程为例,谈谈如何通过交往互动的学习方式改革教师培训课教学。
(一)学习内容师生共创。
把课程和学习者联系起来,由师生共同确定和发展学习内容,是教学中师生开展对话互动的基础。学科教学论课程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紧密相关,必须从参训学员的教学实践需求出发。为此,在培训课程开班前,向全体学员征询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要求和建议,收集以后,逐条记录,归纳整理,找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确定为培训课程重点教学内容。本期培训以县、乡中学教师为主,有30余人,根据他们的建议要求,最后大致归纳为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二是对新教材体系的把握和具体运用;三是怎样有效展开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四是考试评价问题,如何应对中考开卷考试;五是历史专业知识问题。由于学时限制,根据培训课程教学目的以及学员提出要求所占比重的多少,确定为三个授课专题。第一个专题:“历史课程的新变化”,教学目标是,理性认识课程改革,全面了解新的历史课程观,变盲目被动卷入改革,为目的明确、积极参与、勇于在实践中探索改革。第二个专题:“如何运用新教材备课”,教学目标是,整体把握新教材体系,认识新教材特点,改变备课重点着眼于知识认知,忽略学生发展需要的旧观念,学会使用教材。第三个专题:“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主要解决学员反映多的“学生参与性差”的问题和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问题。关于学习方式问题,由于“教育学主要是一种经验科学,离开自己的经验来学习教学理论是一种不合理的学习方式。”学生也提出希望学习中能够互相交流,因此确定以讲授、讨论、问答、模拟等多种形式来学习。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内容,可以一开始就把课程和学习者联系起来,使“学习者主要不是接受别人提供的现成的课程,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一道开发自己的课程”。这样做的结果,对教师而言,经过师生共同确定的学习内容,紧密联系实际,着眼于解决具体问题,培训课程的针对性、有效性大大增强;对学员而言,学习内容基本反映了学员的要求,他们带着解决问题的愿望来学习,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有利于学员主体意识的激发,为教学中展开对话沟通实现交往互动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学习内容共创的真正意义,并不是师生共同确定学习内容,而是在以这些内容为基础的学习过程中,随着师生对话的进行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出的新的学习内容,即“课堂生成内容”,它同样是重要的学习资源,会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伴随教学全过程,使“课程不再只是一些于教育情境之外开发出的书面文件,而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共同创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这些‘事件’,师生共同建构内容与意义”。
(二)课堂时空师生共有。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交往互动学习是以对话为基础展开的,对话的形式多样,其根本特点是通过对话共同致力于制造意义。具体做法是:
1.讲授和讨论相结合。学习“中学历史课程的新变化”这个专题,根据学员对新旧课程变化已经深有体会,用较短时间分组议论“你感受到历史课程有哪些新变化?为什么?” 为学生制造一个认识、了解的机会,营造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氛围。讨论中看出,尽管课程改革已历时几年,但由于大多数学员来自于县、乡中学,没有接受系统的新课程培训,认识仍局限在教材、教法、考试方式这些形式的变化上。对“为什么改革”仍然认识不足。教师借此了解基础教育实际情况,针对学生欠缺之处做重点讲授。讲授之后,再次讨论对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相互沟通问题和分歧,促进双方对课程改革有更多更全面的认识。
2.模拟示范平等交流。第二个专题讲中学历史新教材。采取教师重点介绍教材和模拟中学教师做示范说课的方式,将教师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使用新教材备课的思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展示出来。请学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环境,提出看法和建议。示范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七年级(上)“三国鼎立”一课。这个内容已被人教社作为教学案例制成课堂教学实录光盘,随教学参考书发行,是学员熟知可比的。选择这个内容,意在说明,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教学环境和不同教学目标下,可以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案,帮助学员理解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模拟中学教师示范说课,可以使师生之间零距离,像中学的大集体备课一样,没有说教,只有交流。
3.多向沟通意义共生。第三个学习专题是解决课堂教学策略问题,属于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的运用。学员希望在这个学习环节得到具体方法的指导,教师可以借此检验、充实、修正自己的学科理论,是对话互动学习的大好时机。共设计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是具体问题,由学员讨论自主解决。教师将事先搜集整理的学员提出的具体问题罗列出来,如:学生在历史课学习中“不预习”、“死记硬背”、“缺乏学习兴趣”、“提问难”等等,通过学员组内之间和全班小组之间的交流来解决。学员是中学教学的实践者,最有发言权,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学员之间互为先生,集思广益,把每个人的教学经验贡献出来,大家共享。第二是普遍性问题,由教师拿出教学策略,予以方法论指导。“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怎样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这两个问题非常重要,它集中代表了新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也是中学教师在教学改革时的着眼点和切入点,同时还涵盖了上述学员提出的具体教学问题。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在学科理论上的优势地位,介绍教学策略,给出方法论的解答,将前一个教学环节中学员提出的经验之谈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使学员获得理论上的充实。第三是暂时难以化解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考试评价问题是课程改革的瓶颈,在这个问题上师生都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没有把这个问题作为重点内容设专题来学习。但如何应对中考文史综合开卷考试,是学员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其所长之处。特意安排一些时间,有问题者提问,有经验者介绍,大家自由发言说对策。以上三个教学环节,师生各展所长,以多种形式对话沟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既重点解决共性问题,又兼顾其它个别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
课堂时空师生共有,是交往互动学习的表现形式,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展开对话互动,形成一个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实现培训课程目标。
(三)交互作用成果共享。
在对话互动的学习过程里,教师和学员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发挥,既是问题的提出者又是问题的解决者,教学双方共同上演“即席创作”,相互欣赏,共同收获。
例如,第一课题教师讲授之后,很多学员提出,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现实差距太大,理念先进,教学中难以实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是师生都应该思考和回答的。于是形成一个新课题:如何对待课程改革的前瞻性、超前性?再如,教师认为,现在中学生信息来源渠道很多,知识面比较广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学员则提出与实际不大相符,他们说,重点中学一般都实行学生封闭式管理,普通中学教学条件较差,尤其是乡中,学生主要是接受教师讲解的课本知识,其它信息来源渠道很少。学生知识面窄,认知能力差,再加上不重视历史课,要激发学习兴趣有困难。还有,教师以“鸦片战争”一课的内容中删除了中英“贸易逆差”一词为例,指出新教材中概念性知识减少了,备课可以将更多精力用于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学员提出:课本这个概念是没有了,但考试中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多,所以现在备课更难,教材中出现的历史概念要讲,没有概括出来的历史概念也不敢不讲,还要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不知如何是好。
这些问题源于学员教学实践,是非常宝贵的课堂生成的学习资源。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将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寻求共识。对上述几个问题,经过相互交流,学员普遍认同课程改革的理念,承认改革是漫长的过程,应该克服困难,投身于教学改革。关于激发学习兴趣问题,对初中生而言,认为还是以情感教学或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来激发学习兴趣,效果可能较好,而热点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距离学生认识较远。关于课本内容只叙述历史现象,没有提出历史概念的问题,大家认识不一样,少数人认为不能占用过多时间注意历史概念而忽略挤占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多数人则坚持认为掌握知识概念比组织学生参与活动更重要。对不同认识教师提示学员可以作为课题在教学工作中注意研究,或者作为本次培训班要求的论文来提交。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论专家钟启泉先生说:“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现象。”以对话沟通交往互动方式进行学习的意义,就在于“对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和策略,而且是教育本身”。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3).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